每年4月4~6日,太阳位于黄经15°时是清明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但是因为清明与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融合为一个节日,即今天的清明节。
壹
清明三候
中|国|传|统|节|日
一候桐始华
桐,指的是白桐(泡桐);华,是“花”的通假字,在这里是“开花”的意思。每当清明前后,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提醒着大家暮春已经到来。
二候田鼠化为鴽
从字面意思看,“田鼠化为鴽”是说老鼠变成了鹌鹑那样的鸟儿。其实是因为清明时节阴气潜藏、阳气渐盛,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喜阳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了。
三候虹始见
虹是阳光通过细小水滴发生的折射现象。而“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正是一年中最早出现彩虹的时候。
贰
清明节气花
中|国|传|统|节|日
桐花
桐花一般指的是泡桐的花,花冠似钟,白花中略带紫色。桐花盛开时,春天已过去大半,此时又赶上清明时节,人们思念逝去的亲人,送别春天的离去,使桐花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古代文人喜爱桐花的不在少数,但论起痴迷程度,还要数北宋学者陈翥。他六十岁高龄时,在自家的山地中种植桐树上百棵,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再结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记载,最终写成《桐谱》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地论述泡桐的专著。
梨花
洁白的梨花清淡素雅,古人称它为“晴雪”“淡客”“玉雨花”。也许是因为梨与“离”发音相同,或是梨花的花色过于素净,在古人眼里,梨花总是透着一股忧伤的愁绪,“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意境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所幸,唐朝的人们喜欢在盛开的梨花下把酒言欢,梨花也终于能暂时告别悲伤,凑凑酒兴的热闹。
柳花
古诗中描绘“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实际上,满城飞舞的并不是柳树的花,而是柳絮。柳花其实是柳枝上鹅黄色的柔荑花序,黄色的花药,生得小小的,在柳叶之间直立或斜立着,要离得很近才能看到。相比诗人浪漫想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更为准确:“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
叁
清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
祭祖扫墓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扫墓往往倾家出动,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行礼祭拜。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人们用这种方式,寻根问祖,表达哀思。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吃青团
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清明果、菠菠粿、清明团子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荡秋千
荡秋千是清明时节由来已久的传统娱乐项目。秋千,最原始的形态是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而迁移。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唐代时荡秋千已十分流行,白居易《寒食夜》里就写道“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蹴鞠
▲明《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的清明活动中,蹴鞠和秋千常常结伴出现,相传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我国民间流行,汉代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唐宋时尤为盛行。“鞠”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表面用皮革做成,内有填充物塞紧,直到唐代才出现充气的球。“蹴”就是用脚踢的意思。蹴鞠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古人对蹴鞠的痴迷程度与现代球迷比起来毫不逊色,常常出现“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盛况。
肆
清明养生
中|国|传|统|节|日
怡心养神
清明时节,柳暗花明,人的心情也会豁然开朗。对于养生来说,此时正是怡心养神的好时机。《医先》中说:“一切病在于心,心神安宁,病从何生?”春天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让情志生机盎然,从而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现代医学认为,不良的情绪将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进而诱发多种疾病。而快乐和欢笑则能调节神经系统,使体内各项生理活动相互协调。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比如,在闲暇之余可以闭目调息,或聆听舒缓的音乐,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陶冶性情。
忌酸宜温避“发物”
清明是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肝气在暮春时节可以达到顶峰。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肝在五味中对应的是“酸”,此时如果再多吃酸性食物,会不利于脾胃功能,影响消化吸收。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因此在饮食上还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避免食用发毒助火的“发物”。
宜食:白菜、萝卜、芋头、螺蛳、山药、粳米、苹果、樱桃等。
忌食:牛羊肉、炒花生、海产品、香菜、竹笋、菌类等。
伍
清明诗词赏析
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无论是节气时序上的清明,还是传统节日中的清明,都是一个人文情怀十分厚重的日子。在古代诗人留下的大量清明诗词里,就可见一斑。这首我们熟悉的《清明》,从诗句展现的意境上看,更大程度上是写节气的清明。首句描写清明时节,牛毛般的细雨纷纷洒落下来。最精彩的则是“欲断魂”一句,凭吊之人那种悲伤的神情跃然纸上,让人看字见景。最后两句写的是想找个酒馆避避雨,消消心头的愁苦,可酒馆在哪儿呢?便向牧童询问,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诗到这里终止,以此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绿水青山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的景象,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新,新的意味十分浓厚。杜甫在《清明》中写道“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到了清明,人们一年新的生活正式开始,要启用新火,“颁新火”便成为古时清明节的重要仪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清明》,是清明节的又一种过法和格调。他说,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僧人,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点亮窗前的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必像古代的诗人那样借火点灯读书。清明时节,气温宜人,神清气爽,非常适合读书。如果不喜欢那种拥挤繁闹的郊游,不愿远劳看景,那就选择几本好书,坐在春光明媚的窗前阅读吧。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审核:刘浩杨
编发:苏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