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别介绍了乌克兰海军陆战队与俄罗斯海军步兵的情况;其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这两支部队虽然挂名“海军陆战”,其实所承担的就是纯粹意义上的陆战任务。
至于所谓的两栖作战实际上并不怎么打,就算是乌克兰海军陆战队强渡赫尔松作战,其实也是“临时抱佛脚”,稍微培训下就硬上,并不是真正的两栖精英,也没打出真正专业的登陆作战来。
现在俄乌两军的海军陆战部队,基本上都是当做纯地面部队使用。
而与此情况类似的是,俄乌两军的空降、空突部队也是如此,虽然挂名“空降/空突”,其实也极少有此类作战。
比如乌军有庞大的空降、空突部队,但即便在战前也只有一小部分兵员具备此类能力,其余的都是当精锐步兵使用;战争爆发后,乌军空突部队扩编不少,但其实大部分单位连本军的直升机都没摸过,甚至说见见都稀奇,更别说有相关培训甚至实战了。
至于俄罗斯空降军方面,倒是真的有大量运输机、直升机可用,也确实具备专业的空降、空突能力。
但问题是乌克兰战场的防空密度太大,炮火强度也极大,关键还有西方提供的空情、侦察体系支援。
这就使得战争已经超过3年,俄军没有实施过一次空降作战,而空突作战是战争初期突袭基辅的重头戏,原定空突部队控制机场后,再由运输机机降大部队参战。
但空突部队强行突击机场后,乌军立即展开炮击,并出动重装部队围攻,俄军大部队机降无法进行,空降作战风险又太大,所以还是地面部队强行突击到机场解围,而此时先机已失。
尽管俄空降兵在空突作战中展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但战略任务的确没有完成,且最精锐的合同兵损失很大。
此后,俄军连空突作战都没有再实施过,空降军所辖各部完全转为了纯地面部队使用。
而且因为空降军合同兵比例高、训练好、战斗力强,在俄军最困难的阶段承担几个月时间的救火队角色,各部原有的建制受损颇重;直到瓦格纳集团崛起后,在阿城与乌军主力对战,俄空降兵才终于喘了口气。
当然,喘口气不代表不使用,其实在2023年应对乌军大反攻,以及后续的俄军反攻和应对库尔斯克战事时,空降军依然作为“救火队”使用,并且在战斗过程中扩编、扩建。
目前俄空降军总计有5个空降、空突师,分别为第7空突师、第76空突师、第98空降师、第104空降师、第106空降师。
其中第104空降师由原先的第31空突旅扩编而成,而第98空降师和第106空降师也均恢复到了3个空降团的编制。
目前上述5个师的参战方向分别为:
A:第7空突师主力在扎波罗热战线,参与了最近对乌军阵地的攻势;
B:第104空降师在赫尔松战线,作为此战线上的俄军预备队,目前作战压力和强度均不大;
C:第98空降师主力在恰索夫亚尔,因为该部是以兵力劣势强攻乌军筑垒区,所以作战压力和强度为全空降部队之最;
D:第76空突师从扎波罗热增援到库尔斯克为预备队、第106空降师从苏勒达尔增援到库尔斯克为反攻主力;另外第7空突师第56空突团,以及第98空降师第217空降团(一部)也在库尔斯克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俄空降兵除了上述5个师外,还有2个空突旅,即第11空突旅、第83空突旅。
这两个旅原本都在恰索夫亚尔方向,后来增援到了哈尔科夫北部,再转移到了库尔斯克战场作战。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俄空降军在库尔斯克集中了最强的阵容,并在库州反攻中再度立下大功。
但我们也需注意到,增援库州的空降部队阵容主要从恰索夫亚尔—塞弗尔斯克线调出,这其实影响到了恰城方向的作战。
另外俄空降军中还有第45特种旅,通常被列入特战部队之列,这个旅在库尔斯克方向也有参战,不过可能并非是整建制的;该特战部队有可能拆分建制,分别支援各空降部队,也可能主要驻国内,还会参与安防和跨境特战任务。
所以总的来说,俄空降部队在战争中的存在感很强,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扩编;不过由于战场的实际情况,“空降部队不空降”也的确是事实。
为了加强空降部队的地面战力,包括坦克、重炮在内的武器也在陆续增编,空降军实际就是精锐地面“救火队”的角色。
参与历次大战造成了空降部队比较严重的伤亡,据最近统计,能够搜集到讣告的空降兵阵亡数已有3288人(其中军官556人)。
如果考虑到数据遗漏、延迟,那么实际阵亡数还会更高,再算上伤员的话伤亡上万肯定是没跑的。
不过从俄空降部队的具体状况看,伤员留队、归队率比较高,除了绝对损失外,大部分伤员可以归队,再加上持续动员和大规模实战的锻炼,使得俄空降部队的战力反倒比战争初期要强大很多。
当然,这个强大指的是纯地面战斗——至于空降、空突方面,因为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在地面战斗中了,所以训练自然会少,甚至很多补充兵员没有受过类似训练,这方面的能力总体肯定是生疏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