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彩礼”和“低彩礼”的集体婚礼仪式感满满;红白事按照《章程》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文明新风尚;“德民长者餐厅”飘出“幸福味道”……在这片被红枣染红的若羌大地上,一股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在“破”与“立”之间,吹走比排场、讲阔气的陋习,迎来淳朴清朗、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最美底色。

情定楼兰倡新风,集体婚礼树典范

“我们倡议,举办简约而有意义的婚礼,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在“情定楼兰 幸福一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2024年七夕集体婚礼上,新婚夫妻王羽菲、李广强向全县适龄青年发出“倡导文明婚俗 弘扬时代新风”倡议。


(“集体婚礼”以实际行动传播婚育新风。)

集体婚礼上,来自不同民族的7对新人经过牵巾礼、跨马鞍、跨火盆、却扇礼、三拜礼、合卺礼、执手礼、赠婚书、颁发结婚证等13个充满仪式感的环节,金婚夫妇向新人送上新婚祝福,让各族群众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婚姻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举办集体婚礼,号召大家以实际行动传播婚育新风,摒弃陈规陋习,给彩礼“降温”、为爱情“减负”。


(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让群众感受榜样力量。陈雨桐/摄)

“真没想到,铁干里克村的王招弟大姐竟有这样感人的故事,她的孝心和担当让我深受触动。我也要像她一样,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大学生志愿者韩世宇在看完“我心中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展后深有感触的说。

若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自8月5日起,启动了“我心中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展活动,累计深入各乡镇、村(社区)开展24场次巡展,活动创新宣传形式,将道德模范事迹宣传与移风易俗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阵地优势,通过图文展板、主题宣讲、互动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展现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榜样力量、接受文明熏陶。

身边故事传大义,移风易俗入人心

“在若羌的大街小巷,维吾尔族妈妈收养汉族脑瘫儿的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若羌县“红枣红心”理论宣讲团成员陈雨桐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讲述着一位维吾尔族妈妈用22年的坚守,诠释超越血缘伟大母爱的故事。

在若羌县“移风易俗”故事会现场,自治区孝德模范帕太姆罕和自治州道德模范王招弟用真挚朴实的语言,向在场群众讲述了自己孝老爱亲、践行文明的感人故事。两位模范以"厚养薄葬、孝老爱亲"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文明风尚的内涵,号召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破除陈规陋习,共建文明乡风。

若羌县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宣讲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榜样、感受得到的变化,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德民长者餐厅暖人心,节俭新风惠民生

洗菜、切肉、淘米……在若羌县若羌镇文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德民长者餐厅”后厨里,一切都在有序而又忙碌的进行中。


(小小一餐饭,既填了肚,又暖了心。李志伟/摄 )

“我们这里主要是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提供就餐服务,早餐4元,午餐、晚餐根据每日菜品及荤素种类,可自由搭配选择,价格不等。”文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庞飞介绍,“此外,还特别注重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长者集体生日会、共度重阳佳节、爱心义剪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老年人在享受便利餐饮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小小一餐饭,既填了肚,又暖了心,“德民长者餐厅”不仅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更是移风易俗的具体实践。通过提供便捷的就餐服务,倡导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摒弃铺张浪费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创新宣传形式多,文明新风入万家

推进移风易俗,坚持以文化人、强化价值认同是关键。若羌县采取“实践活动+群众村晚+文化熏陶”等群众喜闻乐见方式,组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 六大习惯贵养成”“抵制高价彩礼 倡导文明风俗”“深化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等专项文明实践活动510余场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充分发挥文艺小分队的宣传优势,精心编排了一批贴近群众生活、深受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快板《若羌巨变展新颜》、三句半《移风易俗天天讲》《移风易俗好风尚》等文艺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演,让移风易俗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成为若羌县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若羌县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创新宣传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