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调查:12份预包装牛羊肉,7份检出添加剂…
近日,多位网友向人民日报记者留言反馈,称在多家电商平台购买的预包装羊肉和牛肉存在问题。这些肉煮后口感异常,网友们怀疑并非新鲜包装的肉,但因缺乏检测手段,无法确定问题所在,遂求助于人民日报记者。
为了查明真相,记者从多个电商平台的不同商家购买了12份预包装的羊肉和牛肉。从外包装来看,这些肉的包装各异,有的标注“原切肉”,号称是新鲜的现切肉;有的仅简单标注为羊肉或牛肉。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配料表中均未标注任何食品添加剂成分。这与网友们的反馈一致,仅从包装确实难以辨别这些预包装牛羊肉是否存在问题,毕竟网友也是在煮食后才察觉到口感异样。
带着疑问,记者将这12份牛羊肉送往上海一家具有行业权威性的专业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经过15天的等待,检测结果出炉。令人震惊的是,12份预包装肉中竟有7份被检测出含有食品添加剂成分,那问题产品的占比可是高达六成,而且其中两种添加剂的含量还超过了国家标准。被检测出的焦磷酸盐、焦磷酸钠等成分,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我国相关食品安全规定,原切肉不允许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商家添加这些添加剂,目的是改善食品的新鲜度。但原切肉讲究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新鲜,添加剂过多必然会影响口感,这也验证了此前购买过这些牛羊肉的网友的说法。
问题发现后,记者以顾客身份询问购买平台客服。各平台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表示会加强对商家产品质量的监督;有的要求记者提供详细证明;还有的称可联系商家为记者办理退款。
公众对此事深感担忧。既然这些羊肉和牛肉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为何还能在电商平台公然售卖?食品监督机构是否履行了市场检验和监督的职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12种不同的牛羊肉,竟有7种被检测出问题,这样的比例实在高得离谱。从另外5种未检测出食品添加剂的肉来看,达到合格标准并非难事,可部分平台和商家显然没有做到。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食品合格率高达99%以上,检测范围涵盖米油酱醋茶等。但这些含有食品添加剂的牛羊肉又是如何流入市场的呢?对于在电商平台公开售卖问题肉的厂家,相关部门是否应该追究责任,彻查问题根源?
此次事件不仅关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权益,也对市场的诚信经营和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电商平台强化审核责任,商家坚守诚信底线,共同营造安全、可靠的食品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