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又名和仙,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县)永丰镇人。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回国。1921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6月在香港被港英当局逮捕,同年8月在广州英勇就义,终年36岁。他是党的二届至六届的中央委员,五届、六届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他的建党思想对国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2025年3月30日是蔡和森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1928年的上海阴雨绵绵,法租界巡捕房的地下室里,三十三岁的蔡和森正在用指甲在墙上刻字。指甲劈裂渗出的血珠,在灰墙上画出歪歪扭扭的"真理"二字。这个曾以《新青年》惊动天下的书生,此刻像被折断翅膀的鹰隼,却依然用最后的力气守护着心中的火种。当刽子手的铁钳夹碎他十指时,他也许想起了母亲葛健豪在赴法邮轮上教他读《共产党宣言》的那个清晨,海风裹挟着油墨的芬芳,那是属于一个民族觉醒的味道。

▌法兰西的油墨与湘江的波涛:觉醒者的双重启蒙

1919年12月的马赛港,咸涩的海风中走来三个特殊的中国人:54岁的葛健豪带着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以及怀有身孕的向警予。这个被后世称为"最传奇留学生家庭"的群体,在甲板上用湘音诵读《新青年》的场景,成为近代中国最动人的启蒙图景。蔡和森的法兰西岁月,是在里昂郊外的铸铁厂与巴黎图书馆的双重淬炼中度过的。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白天搬运着沉重的钢锭,夜晚却在稿纸上流淌出《社会进化史》的初稿。正是这种"半工半读"的独特经历,让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既带着车间机油的温度,又浸润着理论思辨的冷峻。

在蒙达尼会议上,蔡和森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的辩论常常持续到东方既白。他独创的"用唯物史观解剖中国社会"的方法,犹如手术刀般精准切入中国革命的肌理。1921年那个飘雪的冬夜,当他在给陈独秀的信中写下"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时,窗外的塞纳河正倒映着埃菲尔铁塔的灯光,而他的笔尖已勾勒出东方古国的黎明。



◆1920年7月18日,蔡和森、向警予等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尔尼公园合影(后排左四为蔡和森)

▌《向导》周报的惊雷:舆论战场上的孤勇者

1922年9月13日,上海公共租界九江路的一间阁楼里,《向导》周报创刊号的油墨尚未干透。蔡和森作为主编,在发刊词中写下:"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这份每期印刷量从三千激增至十万的报纸,像一柄利剑刺破军阀混战的迷雾。他创造的"用新闻事实说话"的政论风格,让李大钊赞叹"和森的文章,字字都是子弹"。

在"临城劫车案"的报道中,蔡和森化名"振宇",以列车时刻表为坐标,用精确到分钟的现场还原,揭露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勾结。当租界巡捕冲进印刷车间时,排字工人们正将铅字模板沉入黄浦江——这些带着体温的铅字后来被打捞出水,成为中共早期新闻史最悲壮的注脚。据统计,《向导》存续期间共发表蔡和森政论156篇,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与三次入狱的代价。

▌五卅风暴中的思想罗盘:理论家的实践突围

1925年5月30日的南京路,鲜血染红了永安百货的橱窗。蔡和森在商务印书馆顶楼目睹这场屠杀时,手中的铅笔硬生生折成两截。他在当天的《热血日报》上提出"三个联合"战略:联合学生、工人、商人;联合全国被压迫阶级;联合世界无产阶级。这个后来被毛泽东发展为"统一战线"理论的思想雏形,在五卅运动的狂飙中显现出惊人的实践力量。

在起草《告全国民众书》时,蔡和森创造性地引入经济数据分析:通过比对海关关税与军阀军费开支,揭示出帝国主义"每发一颗子弹都在掠夺中国农民三斗米"的残酷真相。这种"用算盘珠子算革命账"的独特文风,让罢工工人看得懂、小商贩听得进、知识分子深以为然。瞿秋白曾说:"和森同志把《资本论》变成了中国打算盘的口诀。"



蔡和森和向警予手捧《资本论》的结婚照

▌血肉之躯的理论丰碑:最后的辩证法

1931年6月10日,蔡和森因叛徒出卖被港英当局逮捕。

香港维多利亚监狱的审讯室里,蔡和森被绑在电椅上。当特务用铁钳拔掉他十片指甲时,他忽然谈起《矛盾论》:"你们现在制造的肉体痛苦(正题),必将催生更大的精神反抗(反题),最终会加速你们的灭亡(合题)。"刽子手们惊恐地发现,这个书生竟把自己的受刑过程变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现场教学。

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英勇就义,时年36岁。13年前在赴京途中慷慨高歌《少年行》的乾坤一少年,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就义前夜,他用鲜血在囚衣上写下给女儿蔡博的遗言:"记住,算术题里被减数永远大于减数,就像理想永远高于现实。"这句充满数学家浪漫的革命遗嘱,在七十年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某间实验室里,被蔡博的学生们写在了粒子对撞机的操作台上。那个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沉迷微积分的青年,最终用生命证明:革命才是人类最精密的方程式。

1934年,毛泽东在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评价蔡和森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蔡和森提出的"群众路线"雏形,在他牺牲五年后的延安整风中开花结果。他首创的"用调查研究代替本本主义"的方法论,在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得到系统阐述。这个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坚持"要带着中国问题读马列"的青年,最终用生命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血脉交融。这个把33岁生命浓缩成中国革命"思想闪电"的人,用书生单薄的肩膀扛起了整个民族的黎明。他留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墙上的那摊血迹,如今已化作五星红旗上最鲜艳的经纬,永远飘扬在一个古老文明重新挺立的天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