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3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最新春季征兵令,计划自4月1日起至7月15日,征召16万公民服役。这已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连续第六次在全国范围实施大规模征兵。尽管俄国防部强调这些应征士兵“不会被派往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等俄控乌领区域,但这份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所有人都清楚,这不只是一次常规兵役轮换,而是俄罗斯国家机器在战争持久化道路上,继续加速动员的明确信号。
16万,数字背后是人命与战意的再组织。普京的征兵令不是“例行制度性动作”,而是战争逻辑驱动下的人力补给。这一动作不仅发生在战事胶着、战线拉锯的关键阶段,更恰逢普京刚刚宣称完“愿意打一场百年战争”之后不久。这不是巧合,这是节奏安排,是俄罗斯以国家总动员姿态走向长期冲突的系统化步骤。
普京想传递的很明确,俄罗斯不会在军事压力下妥协,不会因制裁与孤立而屈服,相反,它正将战争内嵌进国家运行的每一个角落。征兵,是让年轻人从大学教室走向训练营;是让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前线爆炸产生连接;是将战时意识灌输进一代又一代俄罗斯青年的方式。而这个国家,正在用“战争是常态”的理念重塑自己的国民心理结构。
官方称这些士兵不会被送往乌克兰战区,听起来像是在给外界一个“有限度的战争”印象。但从过去几轮征兵经验来看,现实从未如此“克制”。许多应征兵被迅速转入“合同兵”体系,以绕开“义务兵不参战”的说辞,最终进入战争最前线。这种做法早已被反对派媒体揭穿,也被西方情报机构反复警告。俄罗斯的征兵逻辑,从来不是“训练为主”,而是“战力补充”。
在更宏观的格局中,普京的征兵令也是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回应。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对乌克兰援助明显趋缓,欧洲援乌疲态尽显,普京看到了“战略窗口”。他在等待的,不只是战场上的推进,而是西方阵营的崩塌。而要打赢这场战略消耗战,最核心的变量之一,便是兵力的持续性。16万人不是为了打赢明天的战斗,而是为了拖死对方一年、三年、五年后的耐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普京一边发动征兵令,一边又刻意保持战争“有限度”叙事。他试图维持俄社会的相对稳定,不让征兵引发国内恐慌情绪。因此,强调“不派往前线”的措辞既是安抚内部,也是对外进行舆论防御。但事实是,俄罗斯并未减少战争资源投入,反而在加速国防预算扩张、扩大征兵对象年龄范围、加快训练与轮换节奏。整个俄罗斯社会,正在被悄然战时化。
一旦这种机制稳固成型,俄罗斯就能摆脱与“短期战胜”的博弈压力,而更专注于建立一种持久对抗型社会。在这种架构下,和平不再是普京的战略目标,反而是一种会打乱战时动员节奏的“干扰项”。
从国际视角看,这一征兵举措对乌克兰及其盟友也将产生直接压力。乌军兵员紧张早已不是秘密,而西方的援助迟迟无法补足缺口。如今,俄罗斯每半年就能通过征兵加上合同兵制度滚动补充数十万人力,打持久战的资本越积越厚。而一旦乌克兰无法在2025年内获得有效突破,兵力对比将迅速失衡,俄军将获得战略节奏优势。这次征兵,不只是一次军队人数的扩充,更是国家战略姿态的公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