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白洋淀宽阔的水面上,一群骨顶鸡拍动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串涟漪。远处的“千年秀林”中,油松、国槐、白蜡等树木迎风挺立,常青与新绿融为一体。

绿色,是雄安的生态底色,是这座城市的灵魂。8年来,雄安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理念融入每一寸土地。

从白洋淀的碧波荡漾,到“千年秀林”的郁郁葱葱;从绿色建筑的智慧设计,到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雄安大地上,每一棵树、每一片水、每一座建筑,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绿色与未来的故事。


悦容公园是雄安新区重要的生态和休闲空间。图为无人机航拍雄安悦容公园。杨亚文 摄

“千年秀林”长成城市“绿肺”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起笔。

2017年,“千年秀林”工程在白洋淀畔启动,一场“绿色革命”在雄安新区拉开帷幕。

“‘千年秀林’是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网络的重要部分;是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美丽家园的重要工程。”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生态事业部副协调人刘志军说。

基于这样的目标,“千年秀林”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选择长寿、珍贵、健康、美观、乡土树种为主体,坚持使用原生冠苗造林,通过自然随机散布、曲线栽植和多种混交方式,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土壤盐碱化问题对树木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树种难以适应;北方的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新植树木的存活与成长。

面对挑战,建设人员毫不气馁,想方设法解决困难。“针对土壤盐碱化问题,我们一方面进行深耕,另一方面则选择白蜡等抗盐碱性强的树种,尤其在低洼区域,我们选用具有一定耐涝性的树种。”刘志军告诉记者,他们还与林业科研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科学推进植树造林。

8年来,“千年秀林”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累计完成造林47万多亩,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1%提升到35%。

目前,“千年秀林”工程大规模植树造林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后期养护环节。“在养护工作中,我们也有不少创新,比如研发了‘智慧秀林’系统进行管理和预防森林火灾,采用人工和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防治有害生物等,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让养护工作更高效。”刘志军说。

生机勃勃的“千年秀林”,还具有经济效益。

“‘千年秀林’为生态旅游业的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园林事业部部长武芳芳说,“千年秀林”已经成为雄安本地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也成为外地游客来雄安的热门打卡地之一。接下来,他们计划对林木密度进行调整,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环境需求,适度移除发育不良的苗木,不断优化整体环境,进一步提升“千年秀林”的经济效益。


青头潜鸭是世界公认的极危物种,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图为在白洋淀某水域拍到的青头潜鸭。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 摄

“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治理,是雄安新区壮阔生态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区设立前,白洋淀环境污染严重,水域面积不断萎缩,一些淀域垃圾遍布、渔网纵横,水质整体处于Ⅳ类以下。“华北明珠”黯然无光。

王家寨村位于白洋淀中,四面环水,不通陆路。回忆起新区设立前白洋淀的情况,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语气沉重:“那时淀边堆满了生活垃圾,村民的生活污水也排进淀里,水质浑浊不堪。我小时候常见的鳜鱼、武昌鱼以及鳑鲏鱼都不见了。”

雄安新区设立后,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施科学补水、生态清淤、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五大工程,全力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经过努力,白洋淀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水质连续四年保持在Ⅲ类标准,水位稳定在7米左右,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鱼类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野生鸟类增加至295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8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4种。“华北明珠”重放光彩,再现昔日“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

在白洋淀生态治理过程中,王家寨村下大力气清理淀边堆积的生活垃圾,同时把污水收集管网铺到了每家每户。生活垃圾不再乱扔,村里有了垃圾清运车,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生活污水不再乱排,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通过铺设在淀底的管道直接输送到淀区外的公园里,用于绿化灌溉。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真正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实际行动爱护白洋淀。

“我们自愿组成了环保巡查小队,每天都去淀里打捞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的漂浮物。村民们都说,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好好保护白洋淀。”王军说。

生态红利催生“美丽经济”。如今的王家寨村,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建起了红色文化展览馆,完善民宿、游船等设施,丰富美食菜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望月岛是王家寨村的一个附岛,通过水上栈道与王家寨村主岛相连,岛上共有19座民宿小院。一到夏季,这些民宿小院分散在满淀的荷红苇绿中,岛上风景秀美、环境清幽。

踏上望月岛,岛上的一家民宿小院正在装修升级,以满足更多高端游客的需求。

“我们这个院子有5个房间,之前每个房间都隔成了三间,卫生间得共用。”望月岛15号院经营者国运良说,现在他们正在进行改造,把5个房间的隔挡都拆除,还要在院子里配上台球、桌游、卡拉OK等设施,为游客创造更好的居住和娱乐环境。

“相信我们今年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收入会越来越高。”国运良说。


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极富中国园林文化意蕴。图为悦容公园一角。 杨亚文摄

生活处处有绿色

8年来,雄安新区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创新实施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体制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雄安样本”越来越生动鲜活。

公园和绿地,是居民主要的日常休闲场所,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休闲空间。

悦容公园、金湖公园、中央绿谷、郊野公园……8年来,雄安全力营造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空间,让市民畅享“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的美好生活。

从北京搬到雄安的疏解人员王蕾一家,特别喜爱绿色雄安的田园生活。早上去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跑步锻炼,晚上陪着儿子在绿地里边散步边看星星,周末全家人去悦容公园散步,给儿子讲公园里的苏式建筑和山水美学。“我们在雄安真正找到了‘向往的生活’。”王蕾说。

在雄安,生活处处有绿色。

建筑是绿色低碳的。在启动区,中国华能总部大厦巍然矗立,该建筑的总供能面积达8.8万平方米,供热系统全部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其中浅层地热占80%。

占地19.8万平方米的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是新区首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在园区的地下,有一个10吨重的灰色“大块头”,它是园区的地源热泵,也是整个园区空调系统的主机。这个“大块头”通过提取地下土壤热量来进行热源交换,冬天跟土壤“借”热向园区供暖,夏天再把室内热量送回地下,使室温保持在26℃左右。相比传统空调机房,这种方式可降碳40%以上。

交通是绿色便捷的。作为我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之一,雄安新区从建设之初便致力于打造“不堵车的城市”、绿色出行城市。在这里,人出行,有便捷低碳的公共交通;货上路,有智能高效的无人送货车;道路上,有智慧灯杆监控车流量,数字道路“大脑”调节红绿灯、设置“绿波带”,提高通行效率。到2035年,新区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将达到80%,绿色交通出行网正织得越来越密。

产业是绿色蓬勃的。向云端,打造空天信息产业新高地;发展楼宇经济,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新区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树立绿色经济城市典范。

8年来,雄安以绿色为笔,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千年秀林”的年轮,白洋淀的涟漪,绿色建筑的砖瓦……每一笔,都饱蘸对自然的敬畏,生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河北日报记者 康晓博 郝金钰 李畅 刘光昱)

黄雪晨:我从塞罕坝来


3月13日,黄雪晨在“千年秀林”中测量树木胸径。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摄

塞罕坝与雄安,相隔600多公里,却因同一抹绿色血脉相连。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档案馆里,泛黄的日记本记录着第一代务林人王尚海“马蹄坑大会战”的豪情;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中,每一棵树的年轮中都记录着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黄雪晨的匠心。从塞罕坝到雄安“千年秀林”,黄雪晨带着对绿色的信仰,跨越600多公里,用塞罕坝的绿色密码,为雄安种下未来。

3月13日,站在“千年秀林”9号地块小木屋观景台上,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生态事业部高级业务主管黄雪晨眺望着延伸至天际的绿浪,心旷神怡。曾经的9号地块已从万亩苗圃变为鸟类天堂。

2013年,刚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黄雪晨,毅然选择扎根塞罕坝机械林场。在马蹄坑营林区沉下心来学习造林技术,在尚海纪念林记录每一棵树的生长数据,用心呵护森林健康。

雄安新区设立消息对外公布后,听闻新区将打造“千年秀林”,2018年2月他义无反顾来到雄安,正式加入“千年秀林”的建设中。

雄安的挑战与塞罕坝不同。这里没有塞罕坝的极端气候,却需在平原地带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树种从单一的松柏扩展至200多个品种。“‘千年秀林’主要是选取乡土、珍贵、长寿树种,像油松、白皮松、华山松、白蜡、国槐等。”对于“千年秀林”里的树种,黄雪晨如数家珍。

雄安的工作节奏很快。让黄雪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0万亩苗景兼用林的建设过程中,当时要在3个月内流转10万亩地并在1个月内完成800多万株苗木栽植,时间紧、任务重,通过整个团队通力协作,每周组织项目调度会,每日现场有培训会,倒排工期督办进度,全员上阵跑手续、解难题、盯班作业。按时完成任务的那一刻,黄雪晨心中升腾着满满的成就感。

在黄雪晨看来,每一代务林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塞罕坝,他聆听第一代创业者王尚海“马蹄坑大会战”的故事,目睹第二代护林人邓宝珠一家三代扎根林场的坚守;在雄安,他将塞罕坝务林经验化为建设新城的最初经验。而今,黄雪晨在雄安的沃土上续写新篇。截至目前,“千年秀林”建设累计造林48.1万亩,绿化面积达7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

从塞罕坝到雄安,地域在变,工作内容在变,但那份坚守与奉献的精神始终未曾改变。黄雪晨说,塞罕坝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他在面对雄安新区建设中的重重困难时,能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而雄安新区,则为他提供了全新的舞台。

如今,“千年秀林”茁壮成长,黄雪晨会时常带着4岁的儿子到他种下第一棵树的地方走走。他希望孩子能够扎根这座蓝绿交织的城市,跟林海一起茁壮成长。

以绿色为墨,以大地为卷,黄雪晨和众多“千年秀林”缔造者正描绘着人与自然最深情的共生画卷。(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