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的虹鳟养殖种质资源长期受制于人,折射出我国水产种业的普遍痛点。西方国家通过技术壁垒垄断一部分种苗,不仅导致我国每年需支付高昂引种费用,更限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高勤峰教授团队,联合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cGPS靶向测序分型技术研发了我国首款虹鳟SNP育种芯片——“虹芯1号”。这是我国目前虹鳟育种领域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芯片,意味着国产虹鳟育种芯片自主攻关实现重要突破。



该芯片不仅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更在深层次上折射出我国水产科研领域创新范式的转变,这项突破性成果背后,是高校科研力量直面产业痛点、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生动实践,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水产种业振兴的典型案例。

这项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海洋大学构建的独特科研生态。水产学院多年来形成的"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研究传统,使科研团队能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关键痛点。当国内虹鳟养殖业在装备技术突破后面临种质资源匮乏的瓶颈时,科研人员立即将目光投向分子育种这一核心领域。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新链条的完整性: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到遗传机制解析,从芯片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形成了闭环创新体系。这种全链条布局既保证了基础研究的深度,又确保了技术转化的有效性。而校企联合攻关模式的优势在此次突破中尤为凸显——山东海洋集团提供产业场景验证,高校则发挥理论创新优势,三方形成的创新联合体有效弥合了实验室与养殖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水产学科人才培养而言,"虹芯1号"的研发过程堪称生动的育人课堂。研究生们深度参与从种质资源收集到遗传数据分析的全流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跨学科思维。当年轻学者们亲手处理过来自新疆博乐的虹鳟样本,分析过挪威与山东种群的遗传差异,他们对种质资源安全的理解已超越教科书范畴。



这种"真刀真枪"的科研训练,使学生既掌握基因组编辑、生物信息分析等前沿技术,又建立起产业全局视野。更可贵的是,项目推进中展现的自主创新精神深深影响着新一代水产人——当看到导师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时的执着与智慧,年轻学子们对科研报国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通过构建"高校基础创新+企业技术转化+产业场景验证"的融合创新生态可以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突破,对于正在成长的水产学子而言,这种成功范式不仅增强专业自信,更树立起以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需求的价值标杆。中国海洋大学助力当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沿着这条路径投身水产科研,为我国从"水产大国"向"水产强国"的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