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披露,法国牵头组建的援乌"意愿联盟"此前宣布将向乌派遣多国维和部队,而就在同一天,法国外长巴罗紧急访华,公开强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法中关系"。国际舆论敏锐捕捉到:当欧洲在俄乌问题上陷入分裂,中国正成为各方争相拉拢的关键力量。



俄乌冲突资料图

这场巴黎峰会堪称俄乌局势的重要转折点。法英两国宣布将组建联合军事顾问团赴乌,研究"维和部队驻扎模式"。尽管马克龙强调这一行动需等到和平协议签署后实施,但军事观察家指出,这是北约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在乌境内部署武装力量。数据显示,自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已累计向乌提供超500亿欧元军事援助,其中法国占比达18%,但此次派兵提议仍在成员国间引发激烈争议,匈牙利等国明确表示反对。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巴黎峰会落幕数小时后,法国外长巴罗飞抵北京。这位新任外长的首次访华行程释放多重信号:在北语大学的演讲中,他连续引用"海内存知己"等中国古语,强调法中关系的特殊性;在同王毅外长的会谈中,双方达成2025年三大合作目标,涵盖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领域。更耐人寻味的是,巴罗在记者会上特别指出"欧洲战略自主不包含对抗精神",这被外界解读为法国试图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保持平衡。



法国外长巴罗资料图

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演变,中国展现出独特的外交智慧。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王毅外长用"四个应该"系统阐释中国立场:既要尊重各国主权,也要重视安全关切;既要遵守联合国宪章,也要支持和平努力。数据显示,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已组织17轮斡旋外交,促成多批次人道主义物资运抵乌东。就在近日,中国与巴西等国发起"和平之友"小组,推动构建多边对话平台。这种超越阵营对抗的外交实践,使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支持率同比上升23%。

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欧洲国家在援乌问题上出现裂痕,当美国持续向乌输送集束弹药引发人道危机,中国的"劝和促谈"路线正赢得越来越多认同。但现实挑战同样严峻:俄罗斯能源供应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6%,如何在维护能源安全与推动和平进程间取得平衡?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达3000亿欧元,中法在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能否突破地缘政治干扰?



法国外长巴罗资料图

答案或许就蕴含在中法关系的特殊定位中。作为首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法国始终在中欧关系中扮演"特殊角色"。此次巴罗访华期间,双方决定建立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机制,这一机制有望成为破解地缘政治困局的关键。正如王毅外长所言:"真正的大国应该像参天巨树,既要有独立根系,也要为世界遮风挡雨。"当国际社会期待新的和平方案,中国的每一次外交行动,都在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书写新的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