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至真
人,作为从动物界蜕变而来的高等动物,从树上下来后,就在地面上觅得了一席之地,不断地开拓疆域,形成了而今的人类世界,每个人都在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儒家学说是百家争鸣的产物,从春秋到战国,再到汉时的罢黜百家,确立了独霸的政治地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在一代代人身上延续着,虽然真正的大儒,都没在生前留下硕大的产业,但他们都是后来人精神的支柱,如孔子、荀子、杜甫、韩愈,直到方苞,及王国维、陈寅恪等近代学者,他们都在身后赢得了美好的名声,成了后来者的精神财富。一抔黄土也湮灭不了他们的伟大与不朽。
常言道:“县古槐根露,官清马骨高,”槐根之所以露、马骨之所以高,来自于它们的辛苦,也来自于肖小们的盘剥。自古以来,忠奸势不两立,而又形影相随,相互以各自的“伟大”成就着历史的厚重。
别的不说,就说和珅吧,作为清朝的第一贪,与他对立的据说是纪晓岚,以不同的智勇谱写了精彩的清史篇章,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和坤之贪,金银财宝带不进棺材,倒是他留下的北京恭王府的繁荣与辉煌昭示着文明的成就。难怪有人说:是贪官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史,描绘出丰富的物质基石。
那年到北京故宫玩,又到了地坛、先农坛等处,于导游小姐娓娓动听的解说中,则记得了一句话:“皇帝也只有一亩三分地可耕种。”联想到草民苍黎,不也就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吗?每人将一亩三分地稼穑一番,也能混个肚儿圆,于是天下太平,和谐社会啊。
偏偏有多事之徒,贪婪不堪,吃着碗里,霸着锅里,要占一点便宜,天下于是就有了动荡,而贪婪者也会落得不归的下场,“多行不义必自毙”嘛!君不见“让人三尺又何妨,不见当年秦始皇”。“率士之滨,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人间始皇帝,最终也只在骊山堆起一抔黄土,任后人去凭吊,墓上的青草任后人去践踏,入土也不一定能安,写就了一段历史。
从造字法来看,“贪” 者,今之贝也,即“现在的钞票”。钱,带不进明天,死后带进棺材,你也无法花,又何必你争我夺,不惜拼得你死我活,成为明天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如赵高、安禄山、严嵩、和珅等因贪婪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贪?你能幸福几时?而痛苦是永远!除非你得了健忘症,数典忘祖。为人于世,短短几十秋,应为社会贡献点什么,算作人杰的各级官吏更应各守其责,老百姓供奉衣食,更要以“为人民服务”为要。即便是一个庸人,也应以“老死户牖之下”为幸。
能让你安身的地方不也就是一到两个平方的土地,肯定没有死前的一亩三分地大,更有超脱者,将骨灰洒落江河,连坟丘都不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一粒粟,安享秋收万担粮,各自耕种好“我的那一亩三分地"。
其实,导游小姐也只是站在她的眼界与立场上的理解,皇帝哪止一亩三分地,天下都是他的,先农坛中的五色土构成的田地仅是象征,皇帝的亲耕也是仪式,他所耕耘的是一颗做人的良心,哪怕贵为帝王?可能也比不过孙悟空吧,它能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其实就是在修炼其“心”而已。用《西游记》中的说法就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一颗活蹦乱跳的“心”。只有每人都修炼好自己的心,才能实现“人之价值”。小老百姓受尽压迫,有一亩三分地可耕,能得温饱,也心甘了;有才能的人,也耕得一亩三分地,那指的是“官场",为民守疆保家,还需要官老爷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吗?有肖小民众为你们供上“奉禄”,只要能“为民作主”就感激不尽了。
如果人人都有该有的责任心,何愁天下不太平?何愁四夷不宾服?何愁建不成“地球村”?关键是你有“人之心”吗?
现今的地球能使沙漠变绿洲,草木茂盛。衣冠楚楚的达官贵人说不定又会剥去黄袍马褂,细皮嫩肉上又会长出浓密的毛发来,第一个再次爬上树去。考古学家已证实,地球文明已不止一次了,而地球的年龄也正盛年,来日方长,让当局者再次宣布:让我们回归历史,回到史前,做个爬虫,做个不要动脑筋的单细胞生命吧!如果目前大家所受的人类演化的“教育”是真知卓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