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赛艇俱乐部成员在训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季,人们一边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一边积极进行体重管理,以健康轻盈的姿态拥抱春天……
趣味活动激活校园
“小小卡皮巴拉,轻松拿下!”3月26日15时许,在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的套圈通关挑战赛现场,大三学生徐劭玮笑着向身边的同伴展示着获得的水豚玩偶奖品。
想获得更多的套圈机会,以及汉服娃娃、向日葵种子、积木等奖品,必须完成一定次数的跳绳、拍篮球、踢毽子、颠乒乓球等运动。
“从宿舍走出来参加活动,感觉神清气爽。”为了赢得更多的套圈机会,徐劭玮还在“运动挑战带”顺利完成了连续踢毽子30个。
“我们就是想用‘小目标’提高大家的参与度,让更多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西安交通大学团委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团成员孙梦洁说,这次套圈活动在3个校区同步启动,目前已吸引4000余名学生参与。
套圈挑战、校园广场舞、星荧慢跑……西安交通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激活计划”,以低门槛、趣味性为纽带,将体育锻炼、文化浸润与社群联结编织成网,成为破解“开学综合征”的“青春密码”。
当日下午,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赛艇俱乐部,10多名学生坐在陆上赛艇测功仪上,手握拉杆,蹬腿挺胸,如同划桨。
“通过大量的体能训练和水上训练,我已经成功减重5公斤,意志力也得到提升,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未来,我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划着赛艇看世界。”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赛艇俱乐部成员、大二学生王一璇说。
量身定制“运动处方”
“运动是良药。现在,我坚持每周2次游泳,每天3次在家进行踝泵、直腿抬高等抗阻训练。”3月28日,西安市民舍德隆说,他曾是一名体重指数(BMI)高达41千克/平方米的极重度肥胖患者,而且血脂、血糖、血尿酸都比较高。
2022年,舍德隆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减重门诊为他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和对症干预治疗后,不仅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还找到了运动的乐趣。
“有医生指导,运动减重才更放心、更高效。”舍德隆表示,该医院运动医学与小儿骨科病区主治医师刘军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和平日生活习惯,建议他每周进行5次抗阻练习、慢跑快走等运动,6个月让他减了15千克体重。之后,在不断优化运动方案的过程中,舍德隆逐渐养成了运动习惯。2年随访结果显示,舍德隆的血脂、血糖、血尿酸指标均显著下降。
“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均有与之相匹配的治疗方式。医生会以医学评估为基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通过多维度干预实现长期体重管理。”刘军说。
今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减重门诊进行升级,成立了体重管理多学科协作联合门诊,汇聚了内分泌科、全科医学科、小儿内科、甲状腺外科、运动医学科、临床营养科等8大科室的专家资源,为患者提供包括医学评估、营养干预、运动指导、心理支持及外科手术等在内的个性化方案,并建立长期随访机制,为群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减重指导。
“银发族”恋上健身房
如今,健身房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之地。
哑铃卧推、高位下拉、引体向上……3月25日,在西安市新城区太华路街道太华南路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健身房里,66岁的“健身达人”潘胜利在不同的器械间转换,引人注目。
自2022年该养老服务站开业后,潘胜利就成了这里的“常客”。“我当过兵,年轻的时候也去过健身房,一直爱好运动。这个养老服务站的健身房离家近、健身器械也多,还能免费使用。2年多来,我每个星期至少来三四天。”潘胜利说,尽管他还要照顾孙辈,但是锻炼身体一直未耽误。跟他一起健身的有不少五六十岁的人,年龄最大的是72岁的社区居民夏砚梅。
夏砚梅一边拉起袖子给记者展示肱二头肌,一边笑着说:“自从家门口有了健身房,我就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最开始只能举起2.5公斤的哑铃,到现在能举起10公斤的哑铃,明显感觉精神和体力都好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锻炼身体,特别开心。”
“来我们健身房健身没有年龄限制。每日9时至18时,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都可以免费来健身。”该养老服务站负责人、陕西国药福芯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主管杜丽芳介绍,为满足“银发族”的健身需求,健身房不仅配备了专业的健身器械,还配备了颈牵扭腰按摩器等康复训练器材。
那么,春季如何更好地运动?刘军建议,运动前可进行5分钟至10分钟的热身,如原地慢跑、高抬腿、关节活动,预防运动损伤。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不要逞强和过量运动,以免造成身体疲劳、受伤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同时,春季气候较为干燥,运动中会大量排汗,所以锻炼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记者 刘芊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