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友杰提醒,市民要注意顺应时节变化,通过科学养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春捂’有讲究,建议采用多层穿搭法,重点保护颈部大椎穴、腹部神阙穴及下肢,避免寒湿侵袭。”王友杰说,除了及时增减衣物做好“春捂”,还应注意通过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湿度,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40%—60%。

春季饮食宜遵循“少酸多甘”原则,适量增加山药、大枣、茯苓等甘味食材,有助健脾养胃。王友杰推荐早餐食用山药小米粥或茯苓饼,午餐可搭配南瓜、红薯等粗粮;湿热体质者(如舌苔黄腻、易出油)可用薏米、赤小豆煮水代茶,寒湿体质者(如畏寒、舌苔白)宜选择生姜红枣茶或芡实莲子粥。春季还应减少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摄入,避免抑制肝气疏发。适量食用香椿、韭菜、葱等辛温食材,可助阳气升发,但阴虚上火者需控制用量。

祛湿养生并非人人适用。湿热人群若盲目温补可能加重口苦、痤疮等症状,寒湿体质者过量食用薏米等凉性食材易导致腹泻;阴虚体质(舌红少苔)及血虚体质(面色苍白)人群应慎用祛湿方,可改用银耳百合粥、四物汤等温和调理。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议咨询中医师定制方案,如糖尿病患者可用杂粮饭替代粥类,高血压患者宜饮菊花决明子茶平肝潜阳。王友杰说,春季细菌繁殖活跃,需格外注意饮食卫生。生熟砧板分开使用,肉类、海鲜彻底做熟,溏心蛋、隔夜泡发木耳等高风险食物慎食;冰箱内熟食存放不超过3天,绿叶蔬菜建议2天内食用;出现轻微腹泻可饮用淡盐水(500毫升水加3克盐)防脱水,儿童呕吐需多次补充电解质水;若症状持续或出现血便、高热、意识模糊,须立即就医。

春季养生需因人、因时调整,慢性病患者及孕妇等特殊群体应遵循个性化指导。人们若出现持续不适或尝试调理后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来源:商丘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