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锦祥】
3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访问硫磺岛,并发表了一篇颇具争议的讲话。他不仅向美军阵亡士兵致敬,还强调了日美双方战士的“勇敢精神”,称他们“共同书写了历史”。
图自X平台
这一表态迅速在国际舆论场引发巨大反响。不少人顿感错乱:难道赫格塞思忘记了,美国和日本正是硫磺岛之战的对手,而美军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惨重伤亡?这背后究竟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另有深意呢?
硫磺岛战役:太平洋战争的重要节点
硫磺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场中最血腥、最具象征意义的战役之一。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美军发动对硫磺岛的进攻,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远超预期。
硫磺岛地势险要,日军在岛上构筑了坚固的地下防御工事,并采用隐蔽的洞穴作战策略,极大增加了美军攻坚难度。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将军采取“坚守不出、阵地战消耗”的战术,试图最大程度地削弱美军的攻势,使硫磺岛成为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前的一道“血色屏障”。在战役过程中,约11万美军士兵与2.1万日军士兵进行了长达五周的激烈交战,最终美军以26000余人的巨大伤亡代价攻克该岛,而日军几乎全员战死,仅有少数人被俘。
硫磺岛战役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美国轰炸日本本土的关键跳板。在占领该岛后,美军迅速修建了机场,为B-29轰炸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中途加油和迫降点,使其能更频繁地轰炸东京等日本本土城市。在战术层面上,硫磺岛战役充分彰显了日军“最后的疯狂”,也促使美军更加坚定地使用压倒性火力,并最终投掷原子弹的决定中。
然而,硫磺岛的历史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层面,它更成为美日两国对于战争记忆的一个重要象征。在美国,这场战役代表着美军的英勇牺牲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那张著名的“硫磺岛升旗”照片更成为美国军事精神的象征。而在日本,战后的历史叙述则将硫磺岛战役塑造成“武士道精神”的典范,强调日军士兵的顽强抵抗和“玉碎精神”,而淡化战争责任问题。
《硫磺岛升旗》(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因此,赫格塞思这次的言论,实际上触及了一段极为敏感且具有政治含义的历史记忆。
赫格塞思的发言与舆论反应
赫格塞思的表态在美国国内外引发了强烈争议。
在美国,退伍军人团体、军方历史学者及保守派政治人物对其言论都有所不满,认为他有意模糊二战的历史正义性,甚至是在试图美化曾经的敌人。在他们看来,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美军士兵付出了巨大牺牲,而赫格塞思竟然试图将日军与美军等量齐观,这无异于是对那些阵亡将士的亵渎。
共和党内部也有一些声音呼吁赫格塞思澄清自己的立场。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网友批评赫格塞思的言论不妥,许多人提及珍珠港袭击,提醒他不要忘记是谁首先发动战争,导致美军数十万人牺牲。
与此相类似,在中国和韩国,赫格塞思的讲话则被解读为对历史的无知,或者某种“历史修正主义”的信号,认为美国此举可能是在淡化日本的战争责任。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本政府和保守派媒体普遍对赫格塞思的表态表示欢迎,认为这是美日同盟关系进一步巩固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着美国正在逐步修正其对二战的历史叙述,使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更为“正常化”。还有一些观点甚至认为,这表明美国已经开始接受日本的“受害者叙事”,而不仅仅是“战败国”。这对于刚刚在汽车关税问题上被特朗普打下“当头一棒”的日本来说,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心理宽慰。
赫格塞思为何选择访问硫磺岛?
实际上,赫格塞思此次访问硫磺岛,并非一个孤立的象征性行动,而是其近期亚太访问行程的一部分,具有明确的战略考量。
他在来到硫磺岛之前,已经访问了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均涉及在所谓“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军事部署问题。其中,夏威夷是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所在地,关岛是美军最重要的西太平洋军事基地,而菲律宾近年来在配合美国“印太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赫格塞思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访问硫磺岛,并发表上述言论,也是为了在美日军事合作中引入新的历史叙事,以便更好发挥日本的作用。
硫磺岛作为美军在二战中夺取的重要军事据点,其历史象征意义不仅限于战争记忆,还涉及当前的军事现实。这一次美日防长级官员同时到访硫磺岛,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近年来,日本政府不断调整其防卫政策,试图突破“专守防卫”限制,并在安保政策上更加主动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2022年底,日本政府通过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大幅增加了防卫预算,并推动了包括远程打击能力在内的军事现代化。
这些变化实际上已经使日本在军事上更加接近“正常国家”,而赫格塞思的发言无疑是在为此铺路。可以预见,未来美日联合军事演习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而美国也将进一步推动日本在地区冲突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3月29日,日美共同纪念硫磺岛战役阵亡士兵。 图自共同社
除了对日本的支持,美国近期在菲律宾的军事活动也值得注意。2023年以来,美国在菲律宾获得了额外的军事基地使用权,并加强了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而硫磺岛战役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与菲律宾有关,因为美军在硫磺岛作战的同时,也在逐步收复菲律宾群岛。
赫格塞思此行,不仅是向日本传递信号,也是向菲律宾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展示,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在“印太”的军事存在,而日美军事合作的深化将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美国二战史观的调整及其深意
从更深层面来看,赫格塞思的言论不仅是一种外交姿态,或许也预示着美国在二战史观上的微调。过去,美国的二战叙事强调“正义战胜邪恶”,二战是一场针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之战,而如今,赫格塞思的讲话似乎模糊了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的界限,强调了美日双方的“牺牲与英勇”。今年适逢二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间点,发出这一信号的确不同寻常。
实际上,二战的殖民扩张史以及“战败国”的地位,一直是制约日本发挥更大安全作用的一个敏感点,尤其是由于亚洲其他国家对日本战时罪行的记忆依然深刻,使得日本在推进军事政策调整时面临一定的国际压力。而赫格塞思的讲话,某种程度上是在暗示,美国希望将美日二战的历史记忆从“战争中的对手”调整为“共同牺牲的英雄”,从而淡化日本战败的“耻感”,使其在军事和安全事务上更加自信。
同时,美国调整二战史观,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奠定舆论基础。如果美国未来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需要日本深度参与,那么“共同牺牲”的叙事将有助于推动日本社会接受这种新角色。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政治势力不断推动历史修正主义,试图淡化二战侵略史,并强调日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而赫格塞思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叙事趋势,使日本政府可以更容易地在国内推动相关政策。
此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整体战略布局,也促使其在历史叙事上进行微调。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希望进一步整合盟友资源,以共同应对中国的崛起。在这一过程中,美日关系的稳固至关重要。然而,日本在亚洲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在中韩等国的外交政策中,二战历史仍然是影响对日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美国调整对二战的叙述,除了是为了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地区战略塑造新的舆论环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历史叙事的调整也带来了潜在风险。淡化二战的历史责任,可能会助长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使得关于战后国际秩序中的历史共识遭到侵蚀。近年来,日本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否认战争罪行的声音,而美国如果在历史问题上向日本妥协,可能会助长此类极端势力,使得亚洲地区的历史争议进一步激化。短期内看,美国的这一战略调整或许会强化美日军事合作;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加剧亚洲的历史矛盾,甚至影响美国与其他亚洲盟友的关系。
因此,赫格塞思访问硫磺岛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悼念历史,更是为了调整历史叙事,以适应当前美日军事合作的现实需求。但二战历史不仅是过去的遗产,也是当今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异化成新的地缘政治工具。这不仅会冲击本已伤痕累累的现行秩序,也会给东亚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