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虫下目—扁虫总科〈扁甲总科〉(下)
8.大蕈虫科〈大蕈甲科〉

大蕈虫科(学名:Erotylidae)又名大蕈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3-25mm;身体长形;头部显著,复眼发达;触角11节,端部3节膨大成棒状;额区与唇基合并;上唇窄长;前胸背板长宽近似相等,盘区隆突;鞘翅达及腹端,翅面多具刻点纵行。

前胸腹板突把前足基节明显分开,前足基节窝关闭;中足基节窝外侧封闭,基节相距较远;后足基节远离,外侧不达鞘翅边缘;跗节5-5-5,第4节较小;腹部可见5节。

幼虫头小,触角长,3节;下颚内外颚叶合并,颚、唇须均较短;头部两侧5-6对单眼;胸部隆突,胸腹背板及侧区具毛撮;尾突极长,甚至可以超过体长,也有缺尾突的类群。

(2)生物学

成、幼虫均菌食性,常见于蕈体、土壤及植物组织中。

大蕈甲有引人的色彩,因而英文中又称为Pleasing fungus beetles。这类昆虫一般光滑,有卵圆或长形的体型。许多种的鞘翅呈暗绿色或蓝色,头部、前胸背板和足呈红褐色。

雌虫把卵产在大型真菌的子实体或腐烂的木料上。幼虫取食真菌的表面或在肉质部分蛀道。

(3)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约30属3000种,我国记录的种类超过170种。

世界性分布。见于森林和树林:树皮下、植物汁液的出处,真菌或腐烂木料表面或内部。

(4)大蕈虫属

大蕈虫属(大蕈虫科)体长4.4mm,头部橙红色,触角短,末节膨大,前胸背板暗褐色密生细刻点,翅鞘黑色具纵向的刻点。基部近肩及近翅端各有一枚大白斑,下斑横向,头胸腹面橙红色,腹面黑色。本种分布低中海拔山区,发现栖息孤婆芋叶面,白天出现,独栖,为台湾特有种。本属2种,另一种为SpondotriplaxflavofasciataChujo,1941。

9.毛蕈虫科〈毛蕈甲科〉

毛蕈虫科(学名:Biphyllidae)又名毛蕈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微小,尖卵形,较隆起;体长2-3mm;褐黄色;体表密生短绒毛。前胸腹板不向后方延长,可与大蕈甲科Erotylidae区别。头短,前口式;表面具刻点。触角11节,生于复眼前外方,先端2-3节形成明显或不明显的棍棒。上颚中等,弯曲。下颚须4节,较细;下唇有横宽的颏,梯形;下唇须3节,较细;眼横阔或圆。前足基节窝后方封闭;后胸后侧板与前侧板不分离。足有卵圆形前基节窝,所有基节窝分离;跗节5-5-5,第4节小型,着生在第3节的叶瓣下;爪简单。鞘翅完整。腹部有5个可见腹板,第1腹板在靠近后足腿节处有凹的腿线。

(2)生物学

生活在真菌中或树皮下。

(3)分类及分布

本科已知6属200种以上,大多数分布在世界除新西兰以外的热带地区。6属名录如下: Anchorius,Anobocoelus,Biphyllus,Diplocoelus,Euderopus,Gonicoelus。我国仅知Biphyllus属5种,均分布在台湾省。

10.小花甲科

小花甲科(学名:Byturidae)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3-9mm;长形;头突出,复眼较发达;触角11节,棒状;前胸背板广阔;鞘翅盖及腹端;前足基节横形,基节窝关闭,具基转节;跗节5-5-5,第2、第3节双叶状,第4节小;腹部可见5节。

幼虫触角及足短形,第9腹节具尾突。

(2)分类及分布

本科分2个亚科7属,共25种;我国仅知3种。

(3)小花甲

小花甲,鞘翅目(Coleoptera)小花甲科(Byturidae)昆虫的一种,颜色由红黄色到黑色不等。以黑莓的花和叶为食。

小型,多毛,卵圆形,幼虫以果为食。悬钩子小花甲(Byturus rubi)常见,幼虫色浅,体被有细短的毛,侵害悬钩子果实;成虫约4公釐(1/6吋)长,红黄色至黑色,食悬钩子和黑莓的花和叶。

11.朽叶虫科〈皮坚甲科〉

朽叶虫科(学名:Cerylonidae)又名皮坚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2-5mm;头小,但显露;上颚2-3个端齿;触角少于11节,端部2节膨大;前胸背板宽大,两侧较直,近端部收狭;前背折缘有触角槽;鞘翅盖及腹端,表面具粗刻行;前、中足基节窝均关闭,基节明显分开;跗节4-4-4;腹部可见5节,第1节长于第2节,常具腿节线。

幼虫头小,被前胸背板覆盖;胸腹各节两侧有突起,单眼2-3对,或不存在;触角3节;爪内侧具1根刚毛;第9腹节短,具尾突或无。

(2)生物学

成、幼虫可发现于树皮下、枯草中、谷物内或肥沃的土壤中。

(3)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约40属700种,隶属于3个亚科,我国记录了4属6种。

12.拟瓢甲科〈伪瓢虫科〉

拟瓢甲科(学名:Endomychidae)又名伪瓢虫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本科全世界约1300多种。


(1)外观特征:

外观近似瓢虫,但触角为较发达的棍棒状,各脚也较瓢虫长。

(2)大伪瓢虫

大伪瓢虫(学名:Eumorphus quadriguttatus)属鞘翅目伪瓢虫科,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

(1)形态

体长10-11mm,体色黑色,前胸背板宽大略扁,鞘翅黑色左右翅各有2枚横向的黄斑,触角黑色而长,各脚腿节粉红色,近基节黑色,胫节以下黑色。成虫为食菌性,身体具有特殊的气味。

(2)分布

本种分布于低中海拔山区,数量不少,幼虫栖息树干隙缝里,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某些个体夜晚会趋光

13.姬薪虫科〈薪甲科〉

姬薪虫科(学名:Lathridiidae)又名薪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1-3mm;长形;头突出,触角11节,末端3节膨大成棒状;前胸背板明显窄于鞘翅基部,两侧圆形;鞘翅盖及腹端,翅面具粗的刻点行或脊线;足细长,前足基节窝关闭;跗节3-3-3,雄虫有的2-3-3;腹部可见5-6节。

幼虫头大,触角3节;下颚内外颚叶合并;头部具5对侧单眼;腹部无尾突。

(2)生物学

一般发现于落叶下、蚁巢中、菌物间、薪材里,近些年发现大面积为害苹果、梨等果树和其它植物。

(3)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近800种,分隶于4个亚科,我国记录种类约11属34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