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虫下目—扁虫总科〈扁甲总科〉(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扁虫总科〈扁甲总科〉

扁虫总科(学名:Cucujoidea)又名扁甲总科,扁虫下目的一总科。


1. 下属科

出尾虫科〈露尾甲科〉(Nitidulidae)

出尾扁甲科(Monotomidae)

澳洲蕈虫科(Boganiidae)

澳洲蕈虫亚科(Boganiinae)

拟扁虫亚科(Paracucujinae)

纽澳朽木虫科(Phloeostichidae)

大吸木甲科〈蜡斑甲科〉(Helotidae)

姬花萤科〈姬花甲科〉(Phalacridae)

姬扁甲科(Laemophloeidae)

扁甲科(Cucujidae)

捕蠹虫科(Passandridae)

细扁甲科〈锯谷盗科〉(Silvanidae)

洞颚朽木虫科(Cavognathidae)

吸木虫科〈隐食甲科〉(Cryptophagidae)

拟叩头虫科〈拟叩甲科〉(Languriidae)

大蕈虫科〈大蕈甲科〉(Erotylidae)

毛蕈虫科〈毛蕈甲科〉(Biphyllidae)

小花甲科(Byturidae)

长蕈虫科(Bothrideridae)

朽叶虫科〈皮坚甲科〉(Cerylonidae)

琐微虫科(Corylophidae)

盘甲科(Discolomatidae)

瓢虫科〈瓢甲科〉(Coccinellidae)

瓢虫亚科(Coccinellinae)

红瓢虫亚科(Coccidulinae)

小艳瓢虫亚科(Sticholotidinae)

盔唇瓢虫亚科(Chilocorinae)

小毛瓢虫亚科(Scymninae)

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

刻眼瓢虫亚科(Ortaliinae)

隐胫瓢虫亚科(Aspidimerinae)

显盾瓢虫亚科(Hyperaspinae)

拟瓢甲科〈伪瓢虫科〉(Endomychidae)

扁薪甲科(Merophysiidae)

姬薪虫科〈薪甲科〉(Lathridiidae)

2. 澳洲蕈虫科

澳洲蕈虫科(学名:Boganiidae)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截至2017年10月,该科仅知有6属15个现生物种,分布于澳洲、新喀里多尼亚和南非。


(1)形态

该科成员的大颚基部拥有刚毛窝,目前这些毛窝的功能尚未明了,推测可能有着贮菌器的功能,可携带孢子或微生物至适合居住的新栖地进行拓殖。

(2)生物学

本科分布于澳洲及南非的部分成员会取食苏铁花粉并在雄球果发育,且此两相距甚远的远亲所取食的苏铁种类亲缘相当接近。因此昆虫学家进一步推论澳洲蕈虫与苏铁间交互关系,可能早于中生代冈瓦那大陆尚未分裂之时。

(3)古生物

2017年,中国广州中山大学、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跨国团队,于内蒙古道虎沟化石层生物群发现了澳洲蕈虫科的物种,描述并命名为侏㑩古澳洲蕈虫(Palaeoboganium jurassicum),为已知澳洲蕈虫科年代最早的化石纪录。证实该科早在中生代就已经存在,且分布地域比现今所知广阔。根据亲缘谱系分析,侏㑩古澳洲蕈虫与为苏铁花粉授粉的似扁虫属(Paracucujus)亲缘关系上相当接近,辅助佐证侏㑩古澳洲蕈虫很有可能就是当时苏铁类植物的授粉昆虫。

(4)下属亚科

澳洲蕈虫亚科(Boganiinae)

拟扁虫亚科(Paracucujinae)

3. 大吸木甲科〈蜡斑甲科〉

大吸木甲科(学名:Helotidae)又名蜡斑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中等大小;体扁平,长椭圆形;头小,复眼较为突出;触角10-11节;端部3-4节呈球杆状;前胸背板基部宽阔,后角突出;鞘翅具黄色蜡斑;跗节5-5-5。

(2)生物学

成虫常栖于树上,取食树液。

(3)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130余种,仅Helota属就80余种,我国记录约2属26种。

4. 姬花萤科〈姬花甲科〉

姬花萤科(学名:Phalacridae)又名姬花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1-3mm;体圆形,背面强烈隆突,表面光滑;头下弯,隐于前胸背板下;触角11节,端部3节棒状,柄节较长,三角形;上唇明显;前胸背板宽短,两侧弧形,与头形成半圆形;鞘翅基部宽,端部收狭,两侧圆形;足短,前、中足基节球形,前足基节窝开放;后足基节横形;跗节5-5-5,1至3节双叶状,第4节狭小;腹部可见5节。

幼虫头小,触角3节;上颚无臼叶;下颚具合颚叶;头两侧2-5对单眼;胸足4节;第9腹节具尾突。

(2)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600余种,我国仅记录了5属13种。

5. 扁甲科

扁甲科(学名:Cucujidae)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1.5-2.5mm;长形,极扁,多为黑色、红色或褐色;头大,三角形;复眼较小;触角11节,丝状、棒状或念珠状;前胸背板两侧较圆,常具锯齿状突起;鞘翅盘区扁,盖及腹端;前足基节窝开放或关闭;后足基节分离较远;跗节5-5-5,5-5-4或4-4-4;腹部可见5节,第1可见节长是第2、第3节之和。

幼虫扁平;头小,触角3节,长于头部;头部两侧各6个单眼;足4节,具跗爪节;第9腹节有尾突,气门环式。

(2)生物学

一般生活于树皮下或仓库中,少数有捕食习性。

体窄而扁,多为褐色,少数红色,前胸背板淡棕黄,头鞘翅蓝黑,触角、足全部黑色,腹部暗,少数红色。许多种类(如扁甲属〔Cucujus〕,Catogenus属)生活在树皮下,吃蟎和蛀木的昆虫。少数是仓库害虫,如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吃谷物的胚芽。体长5~7mm。体形长方,背面扁平。寄主有核桃和枫杨等。

(3)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700余种,我国种类不详,有记录的约7属20种。

6. 吸木虫科〈隐食甲科〉

吸木虫科(学名:Cryptophagidae)又名隐食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1-3mm,长形,体背具毛;头突出,复眼不发达;上唇明显,但额唇基不明显分开;触角11节,端部3节膨大;前胸背板发达,前角突出;盘区隆突;鞘翅盖及腹端,具明显的刻点行,前、中足基节球形,后足基节横形;前足基节窝开放,中足基节窝外侧由腹板关闭;跗节5-5-5,在个别类群的雄虫中为5-5-4;腹部可见5节。

幼虫头大,触角3节;上颚具臼叶;下颚内外颚叶合并,指状;头部两侧具2-3对单眼;足4节;第9腹节具尾突。

(2)生物学

成虫取食真菌和贮藏物,如毛草、中药材、粮食等物;幼虫取食腐物。常见于花间、蜂巢、鸟巢及哺乳动物窝中。

(3)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600余种,我国记录约9属25种。

7. 拟叩头虫科〈拟叩甲科〉

拟叩头虫科(学名:Languriidae)拟叩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本科全世界约有900种。外形大致为长圆筒形;触角呈短棍棒状。

(1)形态

体狭长,2-16mm;光滑有金属光泽;青蓝、赭赤等色;触角11节,生自复眼前方的上颚基部,端部3-6节常膨扩而呈棒槌状;头部后方有时具音锉,少数属种的唇基、头部两侧构造左右不对称;前足基节窝后方开放;跗节隐5节;前胸腹板突出于前足基节间,端部横截或分叉;鞘翅盖及腹背,翅面通常具刻点纵列;腹部可见5节,第1节常着生1对隆起的脊线,其长短各异。

幼虫头部发达,触角3节;上颚具臼叶,下颚具合颚叶,呈指状;头部两侧各3-4对单眼;足4节;腹部第9节具尾突。

(2)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80属900余种,中国记录约70种。

(3)发现

我国拟叩头虫科的2个新属和4个新种,其中一个新属产于浙江和福建,另·一新属产于四川峨嵋山。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兄虫研究所。

Sinolanguria,新属,属模:5.altern,新种(浙江)。休狭长,极光亮,其最阴处在肩部。鞘翅椽折(Pipleura)与鞘翅简无隆袋简断,两者在基部1/4处界限不分,向后BlJ有不很清晰的折痕为界。头大,复眼由初小的小眼所粗成。触角粗壮,较头胸略短,第1节近乎方形,端部自第7节起逐渐膨大,粗成锤节,各节相当肥厚,密生韧毛,整个锤棒没有其他属那么扁薄,也不象它俩那样突然膨大。前胸背板极拱凸,基部凹陷,基侧钱深刻,基椽明显,边微隆起。翰翅面高低不平,每翅有4、,处凹洼,使翅面凹凸相简,凸起处形成瘤状,整个翅面呈波浪形;两翅端尖形,各向后伸展成角突,致整个尾端呈倒“凹”字形。前胸腹板后椽凹进。腹基节校短而敞开,两麟相距很竟。足正常,雄虫腿节腹面有两行刺粒,其排列在前足的较不规别。在鞘翅与椽折分界不明的各属中,本属是很突出的一属,从它的触角锤节形状,鞘翅面以及鞘翅尾端所呈现的特征,很易和他属区别。

(4)大拟叩头虫

大拟叩头虫是鞘翅目拟叩头虫科的一种昆虫,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

①生活史

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体长约10至16公釐,体色除前胸背板为橙红色外均为黑色,并具有光泽,前胸背板中央及两侧具有黑色斑点。成虫主要出现在中低海拔地区。

②外观特征

本科全世界约有900种。外形大致为长圆筒形;触角呈短棍棒状。台湾最常见的为大拟叩头虫(Tetralanguria collaris),体长10~16mm。

③生态习性

大拟叩头虫在低、中海拔山区冇骨消的叶丛间特别常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