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言叔,这是人言房产的第257篇房产文章。
2025年,房地产市场又有新状况,大量房东竟然集体选择“不跟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过去楼市红利满满,如今却风云突变。二手房挂牌量大幅下降,价格逻辑也变得扑朔迷离。
01
咱先来说说这十年楼市的“成本红利”。
在2016年之前买房的那批人,堪称中国楼市最大的赢家。
就拿北京来讲,2009年的时候,四环内房子均价才1.2万每平米,到了2016年,直接涨到5.8万每平米,到2025年3月,均价稳定在7.2万每平米。
按理说,这些房东的持有成本,就算算上贷款,普遍也低于当前房价的30%到50%,利润空间那是相当可观。
可现实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北京二手房挂牌量从2023年12月的12.8万套,一路降到2025年3月的9.3万套,降幅高达27%,出现了“越跌越不卖”的反常现象。
而且这可不是北京独有的情况。
2025年2月,重点20城二手房新增挂牌量同比下降18%,其中2016年前买入的房源占比,从45%一下子跌到22%。
同期,二手房成交周期中位数延长到189天,2023年才126天呢,可降价房源占比只有31%,2023年可是58%。
像北京回龙观一个2009年建成的经适房小区,挂牌价4.8万每平米,周边新房都6.2万每平米了,近半年愣是一套都没卖出去,可还有30%的业主坚决不降价。
02
这房东们到底咋想的呢?
在言叔看来,二手房价现在的状况,那是受到多重压力,陷入了集体沉默。
先说政策剪刀差这事儿。
新房去库存有着“制度性优势”。
就说新房限价,成都2024年集中供地的时候要求,新房售价不能比同地段二手房高15%。
天府新区有个楼盘售价1.8万每平米,直接把周边次新房挂牌价从2.2万压到1.9万。
再讲讲税费差异,上海二手房增值税免征期从2年延长到5年,2025年要是卖那些满2年不满5年的房源,得交5.3%的增值税,新房可就只需要契税。
还有资源倾斜方面,深圳首套房贷款额度都偏向新房,二手房贷款审批周期长达3个月,利率还上浮10到15BP。
再看看持有成本这一块,现在出租比卖房更划算。
打个比方,要是2008年在北京买个89平米的两居室,花了120万,现在这房子市值大概700万。要是卖的话,得交增值税(差额的5.3%)、个税(1%)、中介费(2.7%),加起来差不多45万。
但要是选择出租,一个月租金大概12000,按平均2%的年回报率算,一年也能有14.4万的净收入。
这么一对比,谁还愿意卖房折腾呢?
还有资产安全问题。2024年,全国居民存款突破150万亿,可M2增速14%,实际却是负利率(CPI2.8%),大家的资金得找地方避险。
对咱普通家庭来说,房子那可是终极梦想,是“根据地”一样的存在,是中产的底气。
但楼市预期变幻莫测,买房的时候说涨,卖房的时候又跌,市场还不透明。没办法,大家只能从“追涨杀跌”变成“持币观望”了。
03
未来十年,楼市重塑财富观咋整?
言叔认为:未来十年,楼市可是要大变样,也会重塑咱们普通人的财富观。
我一直跟大家说,新人别老想着过去那一套。
房地产辉煌的十年已经过去,接下来这十年,是化债、重组、休养生息的时候,只有这样,未来才可能再迎来高峰。
过去二十年,“买房必赚”的财富神话,其实是城镇化红利、货币超发、土地垄断这三个因素催生出来的特殊产物。
现在呢,城镇化率突破65%,M2增速从20%降到14%,土地财政依赖度跌破30%,以前支撑房价暴涨的核心动力,现在都找不到了。
所以,咱们的财富观念得改,核心就是“安全优先”。
deepseek给出一个公式:家庭财富安全线=核心房产×40%+现金及等价物×30%+抗通胀资产×30%。不管这比例合不合理,这三个组成部分还是有道理的。
70后的财富观,是建立在“土地稀缺性”基础上的,可现在土地不稀缺了,价值却还虚高。
现在是数字时代,生产要素可复制,这是生产力继续解放的时代。
这场变革很残酷,它不会慢慢告别旧时代,而是逼着大家在房价涨跌背后,重新思考那个最本质的问题:财富,到底是怎么创造的?
咱们得顺应时代变化,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富规划,别再抱着过去的老观念不放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楼市和财富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