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条: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技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此承上条所言,复举一端以申之,欲人推此以及其余。酒客者,酒性湿热,所谓胃家湿热甚者,无逾此也。呕,亦吐也。得汤则呕,以不喜甘,见上。然即酒客不喜甘,得汤则呕而推之,则凡服桂枝汤而吐者,其义皆可以比类而察识矣,触类而通之,亦存乎其人焉耳。



喻嘉言《尚论篇》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为湿热之最,故即于上条文意,重引酒客,以示戒,呕吐乃互词,勿泥。

按:辛甘发散为阳,《内经》之旨也。仲景遵之制方,重申辛甘之戒,可谓虑周千变矣。如酒客平素湿与热搏结胸中,才挟外邪必增满逆,所以辛甘之法遇此辈即不可用。辛甘不可用,则用辛凉以彻①其热,辛苦以消其满,自不待言矣。后人不察,偏诋桂枝为难用,即不遇酒客,无端变乱《内经》定法,可胜诛哉!葛根虽酒客所宜,然犯太阳经禁,又不可用。

汗后水气上逆,有禁更汗增满一法

① 彻:通"撤"。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经》云:"饮酒者,随卫气先行皮毛,先充络脉。"若酒客病者,盖假酒客以喻病在皮毛络脉也。在皮毛则涉肌腠之外;在络脉则涉肌腠之内,故不可与桂枝汤。盖桂枝本为解肌又主辛甘发散之剂,得之则皮毛之邪从肌腠而入于中胃,故呕,夫辛走气而甘缓中,得之则呕者,以酒客不喜甘味,以缓中故也。张氏曰:"此节言甘味以缓中,下节凡服桂枝汤吐者,言辛味以走气。此节言皮毛之邪,入于中胃而呕;下节言络脉之邪,散于经脉而吐脓血。"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此承上文桂枝本为解肌而言,桂枝又非络脉之剂也。《经》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若酒客病,则病邪亦随卫气而入于皮肤络脉之间矣,故不可与桂枝汤,以病不在肌腠之内也,有病病当,无病胃伤,是以得之则呕,况桂枝汤味甘,甘能缓中,以酒客又不喜甘故也。

【注】此不必泥定酒客,总以见桂枝能解肌而不能解络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本草》云:酒性热而善上,又忌诸甜物。饮酒之人,甘味积中而热气时上,故虽有桂枝证,不得服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而桂枝汤味甘,能增满而致呕,亦一大禁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酒客病①,不可与桂枝汤。得汤②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平素好酒,湿热在中,故得甘必呕,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当知有葛根连芩以解肌之法矣。

①酒客病:此上宋本有"若"。

②汤:宋本作"之"。



吴谦《医宗金鉴》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酒客,谓好饮之人也。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其病之状:头痛、发热、汗出、呕吐,乃湿热熏蒸使然,非风邪也。若误与桂枝汤服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集注】成无己曰: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烦而呕。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桂枝本为解肌,以汗自出为据,然亦有不可固执者。

若酒客病,湿热蕴于内,其无病时,热气薰蒸,固多汗出,及其病也,脉缓汗出可知矣。然其病却不在肌腠之内,故不可与桂枝汤。若误与之,得此汤以助湿热,且甘能壅满。则为呕,盖以酒客喜苦而不喜甘故也。

推之不必酒客,凡素患湿热之病者,皆可作酒客观也。

此一节承上节“桂枝本为解肌”句,言湿热之自汗不为肌腠之病,又当分别。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上言坏病则桂枝之治法不适用,紧脉则桂枝之脉法不相符,为反对桂枝之两陪客,此外殆无陪客矣乎。若酒客病,又与桂枝汤为难矣。桂枝长于解病,非长于解酒也。毋宁解酒未解病,其病或可以不解解之。以其以酒气受邪,俨代太阳为病主,何必以桂枝汤为尝试,转令酒客生疑乎。盖得汤则呕者其常,为酒呕,非为汤呕,为酒气与药味不相投则呕。若疑为药

性与病情不相得,则桂枝汤太不值矣。申言之曰: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喜酒不喜甘,吾惜其中央之稼穑无羡余,必无裨于地气之奉上。上言下后气不上冲者,度亦酒客之流也。点甘字,桂枝汤可以谢绝乎哉?不可与云者,非迎合其嗜好,曲为迁就也。不喜甘云者,殆屏酒客于言外者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酒之为气,标热而本寒。初饮则身热,酒后则形寒。标热伤肺,则为喘;本寒伤脾,则为痰。故治酒客病者,法当利肺而舒脾。肺气利,则标热泄而喘满除;脾气舒,则本寒化而湿痰解。桂枝汤方中加厚朴之苦温,以去脾脏之湿;杏仁之苦泄,以疏肺脏之热,或可用之。否则肺、脾二脏多湿热之人,本不喜甘,更用大枣以助脾湿而壅肺气,无论服汤必呕,而标热一盛再盛,肺痈既成,必吐脓血。如不得已而用桂枝汤,或加厚朴、杏仁而去大枣,理亦可通,以肺、脾多湿热之人,本兼痰喘故也。故仲师首节言“不可与”,言其正也;次言“加厚朴、杏子”,言其权也;三节言甘味壅塞,必吐脓血,极其变也。仲师于此不出方治,但举喘家加厚朴、杏子,使人自悟加减之法,于不言中求生活耳。不然,“下之微喘”条,后文自有方治,此处何烦赘说乎?盖特为酒客言耳。莫氏谓“凡服桂枝汤”条,当在“喘家”之前,非仲师本旨,不可从。若夫既呕脓血,仲师自有治法,《金匮·呕吐篇》云,不可止呕,脓尽自愈。不当止呕,但需排脓,则《狐惑篇》赤小豆当归散、《疮痈篇》排脓散,并可用也。包识生以首节为营实之禁忌桂枝,次节为卫实之禁忌桂枝,似也;三节为营卫俱实之禁忌桂枝,则非也。服桂枝而吐,与上得汤则呕何异?何所见而与首条殊异乎?况以伤寒通例论,中风一证,原系营实卫虚,若以为营实当禁桂枝,中风一证,先当禁用桂枝矣。自来注释家,多犯顾此失彼之误,《伤寒》所以无通才也。实为邪实,风胜而血弱也,慎勿以邪实营弱而误认虚证。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玉函》《千金翼》无“若”字、“病”字、“以”字。成本“得之”作“得汤”。)

成无己云: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柯韵伯云: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当知有葛根芩连以解肌之法矣。

丹波元简云:程氏谓“酒客脉浮,汗自出,似风伤卫”,《金鉴》云“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并非是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玉函、千金翼,无若字以字。成本得之作得汤,康平本低二格写。)

陈修园曰:桂枝本为解肌,以汗自出为据,然亦有不可固执者。若酒客病,湿热蕴于内,其无病时,热气薰蒸。故多汗出,及其病也,脉缓汗出可知矣,然其病却不在肌腠之内,故不可与桂枝汤,若误与之,得其汤以助湿热,且甘能壅满,则为呕。盖以酒客喜苦而不喜甘故也。推之不必酒客;凡素患湿热之病者,皆可作酒客观也。

丹波元简曰:程氏谓酒客脉浮自汗出,似风伤卫。金鉴云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并非是。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病”,就是病酒的人。过饮的人常得酒病,得了酒病,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人也是汗出。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这种情况你拿它当桂枝汤证可不行。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热)是在里,(而)桂枝汤它是解热,是解外热的,里热千万不能用,“得之则呕”。因为里头有热,所以病酒的人他喜清凉,里头有热嘛,有湿有热,故而不喜甘温。桂枝汤是甘温药,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桂枝汤)都不行。要用它呢,(会)怎么样呢?反助其热,壅逆于上,一定要呕的。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再加上温,里头又有热,则以热激热,非吐不可。所以桂枝汤应该戒用的地方(有多处):

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的,就是汗不出的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麻黄汤证,不能用(桂枝汤)。虽然是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它是脉浮紧而无汗。

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酒客病”,来说明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汤),遇到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前面明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太阳病,这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那可要出错误的。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它不是太阳病,而是里热的问题,那用它(桂枝汤)就坏了,一定要呕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若”“病”“以”三字。成无己本:“得之”作“得汤”。

【句释】“酒客”,即是有饮酒嗜好的人。“酒客病”,犹言嗜酒的人患了太阳中风病。

【串解】成无己云:“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嗜酒的人,好吃辛辣刺激品,不喜甜食,一部分人有这情形,但不可能一概而论,假如有这情形时,富含甜味的桂枝汤,似不很适合。

柯韵伯说:“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当知有葛根连芩以解肌之法矣。”

【语译】平素嗜酒的人患了太阳中风病,不要毫不考虑地便给以桂枝汤,桂枝汤味很甜,有些嗜酒人不欢喜吃甜的,甚至于有的吃了还要发呕。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解析】

本条通过酒客病忌用桂枝汤,提示凡内有湿热者,用桂枝汤都应审慎。

“酒客”,为平素嗜酒之人,多是酒湿内留,郁久化热,以致湿热稽留中焦,见舌质胖而紫暗,舌苔黄腻,鼻头红赤等证。“酒客病”,有两种解释:一为酒客患太阳中风,由于外有风邪,内有湿热,故虽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但当去甘草、大枣之甘温补腻,加葛花、枳椇子等清解酒湿之品。若单用桂枝汤,则因其为甘温之药,助湿增热,使中焦湿热益甚,以致胃气上逆而呕吐。一谓“酒客病”乃中风之类证,非酒客患中风。过嗜酒醴,湿热内蕴,导致气血失调,营卫不和,而见头痛、身热、汗出、恶心、呕吐等证。证类外感,实非外感。治当清热化湿,理脾和中。若误诊为中风而用桂枝汤,则因甘可助湿,温可增热,正如火上加油,亦必然加重病情而出现胃气上逆之呕吐。以上两种情况,均不适于用桂枝汤,责其原因只有一个,即“酒客不喜甘故也”。

从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引申推广,可以说凡素体湿热内盛者,使用桂枝汤时都应谨慎。



倪海厦《伤寒论》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对于所谓酒客,就是平常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经都被酒麻痹了,成了习惯以后,吃饭之前一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浓度够了,胃才会开始蠕动,所以酒客一定先喝酒才吃饭。酒客一定不喜欢吃甜的,因为酒本身表热里寒,酒喝下去的时候感觉很热很热,这是当时感觉起来热,实际喝到身体里面酒是寒,这就是酒的性。阳热跑到上面,就是胃阳跑到上面了,造成胃阳不够,当化水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水会停在胃里面,水停久了,就变成湿,桂枝汤里面有红枣,红枣黏黏甜甜的会增湿增腻;酒客喝酒多伤到胃以后,吃到桂枝的时候胃会感觉到很不舒服,内经中有苍朮加泽泻可以解酒,治酒客病;那如果酒客得到中风证,能不能把苍朮、泽泻加到桂枝汤来治疗?还是不行。因为他已经伤到胃了,桂枝汤加上苍朮、泽泻还是会让胃不舒服。所以喜欢喝酒的人,最好不要用桂枝,这里的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这里的甘指的是桂枝,不是炙甘草。

酒客的病人,一喝桂枝汤会吐出来,喝桂枝汤会吐的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长肿瘤的人或胃溃疡,所以喝桂枝汤会吐的人,胃一定有问题。酒客不给桂枝汤,可给葛芩连汤,黄芩黄连化湿热,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浊腻,乌乌浊浊的,又黄又厚,这种不用桂枝汤,正常的舌头的颜色是很红清很亮,很新鲜的感觉,舌头上一层薄薄的白苔,舌苔薄白就是胃消化能力比较强的。

平常桂枝汤可做补药,张仲景认为药就是药,所以张仲景的处方,大多开的是药,因为人的阴阳是平衡的,阴不足的时候,不用滋阴要壮阳,阳一壮就把阴拉起来了,阳不足的时候,也是要壮阳的。所以张仲景都是在阳上面治疗,不管病在哪里,开的大多是用阳药。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第17条条文: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选版,详细解读请查看:

第十六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5-18条条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意思是:平时喜欢喝酒的人,如果出现了太阳中风证,不应该用桂枝汤来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的症状,这是因为长期喝酒的人,他体内多湿热,而桂枝汤是辛甘辛温之剂,用之后呢,会助热、助湿。

这一条,说的就是"酒客病"——专门针对那些无酒不欢的老酒腻子。这里说的可不是偶尔小酌的朋友,而是那种天天抱着酒瓶不撒手的狠人。我本人是滴酒不沾的,所以经常收到别人送的好酒,但都转送给朋友了,毕竟这酒啊,伤肝伤身还误事,真不是啥好东西。

你看那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结果喝出个头风病,最后请华佗来治。华佗是个外科圣手,但要开颅动手术,曹操疑心病一犯,咔嚓就把神医给杀了。所以说啊,酒这玩意见多了误终身,曹操这头疼病怕是和喝酒脱不了干系。不过话说回来,他要不喝酒,也写不出《短歌行》那些豪气诗了。当然啦,我这不喝酒的也能写诗,纯属自娱自乐哈。

言归正传,张仲景说酒客病不能用桂枝汤,用了会吐。为啥呢?因为这些老酒腻子体内湿热重,桂枝汤里的甘草、大枣都是甘甜滋腻的,湿热体质的人吃了更容易犯恶心。但话说回来,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天生体寒,就算喝酒也不见得就是湿热体质。所以,关键还是得看体质!

张仲景这条文,重点在"三因制宜"里的"因人而异"。咱们看病不能光看表面,得摸清楚病人底细。他体内要是湿热重,桂枝汤就得慎用;要是寒湿体质,说不定还能在桂枝汤里加点温阳的料。这就是中医的灵活之处,不能死搬硬套。

就像张仲景说"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这"必"字,可别理解成百分百会发生。明天讲第19条的时候再细说,这里先提个醒——医书里的绝对化用词,往往是为了强调注意事项,不是真的那么绝对。

那酒客得了太阳中风证咋整?总不能不管吧!这时候就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减化裁了。加点葛根、葛花解酒,配点藿香、佩兰化湿,菊花清热,这不就齐活了吗?市面上那些解酒药,好多不也打着葛根、葛花的旗号嘛!

所以说,学中医不能学死了。张仲景又不是算命先生,怎么可能事事都算得准?他老人家写这些条文,是为了提醒咱们注意特殊情况,不是让咱们当教条背。临床看病啊,还是得活学活用,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来调整方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