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April Fool's Day),也称万愚节。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相开玩笑、恶作剧以换得娱乐。
不管愚人还是被愚,只要把握好尺度,都是一件乐事,但是在生活中,可不能真“愚”哦,一起看看中国古代的五个愚人。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没买到,成为了笑柄。现实生活中,的确也存在“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人,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思考的人,只会看到事物的片面性。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做个处事灵活而内心中正的人,应当破除偏执,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该随机应变的时候,也要有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
二、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
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后,半路上就返了回来,衣服的皱褶没来得及舒展,头上的尘土没来得及洗去,就前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向北方驾驶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又为什么要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哇!’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哇!’他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这几个条件越是好,离楚国反而越远。”季梁接着说:“大王欲霸业,必须以诚信取天下。大王现欲以强国精兵攻邯郸,建立威信,却如同那人欲南行却北行,只会离霸业越来越远!”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就像故事中的人,他拥有好的车马和充足的盘缠这些优势,但是由于目标方向错误,这些优势反而使得他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确目标和方向,避免出现 “南辕北辙” 这种盲目行动的情况。
三、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杞人忧天”多用于嘲讽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固然是好的,但是面对无法改变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
对待事物,应该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往好的地方想。注意心理平衡,无需自寻烦恼。
四、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背不动。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人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自己的耳朵,它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人不能自作聪明,也不要自以为是。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
五、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个楚国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为珍珠做了个匣子,用香料把匣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以及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现一般用来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严格来说,小编并不认为郑人是个愚人。如果我们站在买椟者郑人的角度,也许会有这样的结论:不管商家楚人准备的商品如何珍贵,但能吸引购买者郑人的其实只是眼前为之一亮的包装盒子,至于盒子里面的东西,不管它价值如何,本质上与自己无关,其价值可以忽视。商家楚人觉得很珍贵东西,可能是购买者郑人平常就拥有的日常用品,不觉得它珍贵,所以他花了买盒子的钱,虽然意外得到了盒子里面的被楚人视为珍贵的珠宝,但并没觉得占了便宜,反而觉得自己日常就有的这个东西,没必要另外拥有,所以将它还给了楚人。
显然双方对于“珍贵”的理解是不同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郑人只是一位喜好和常人略有不同的买家罢了,实在算不上是愚人。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