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种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一听到山岭之前的“威虎”二字,多半会想起电影《林海雪原》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尤其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凭借精湛的艺术感染力,对大众生活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为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 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杨子荣一段有名长短,更以英雄主义豪情,暗暗映衬了威虎山的凶险。

虽然这座盘踞“座山雕”匪帮的威虎山位于黑龙江海林市境内,但在东北大地以“威虎”为名的山岭却不止一处。就在蛟河市与敦化市之间,就有一道山势巍峨,林木茂密的威虎岭,穿行其间的铁路还设有以山为名的火车站。由于火车站名基本“唯一”,故而“威虎”一词在全国铁路系统内,专属于这里。

威虎山也好,威虎岭也罢,威虎二字本与满语有关。对威虎的解释,大致有两种,其一认为是满语“威呼”的音转,含义为狭长的船,威虎岭即山形似倒扣的船;其二认为是满语“尖”的含义,即威虎岭为尖顶的山峦。之所以最终演化出“虎”字,应该是与这些山地处长白山脉,不仅山势险峻,历史上还林深树莽,时有老虎出没,于是就有了“威虎”的书面写法。

民国时期,为开发吉林东部长白山区丰饶的林矿资源,北洋政府决定修筑吉林至敦化的铁路。此前,由吉林城去往东部的额穆和索罗(敦化)、珲春、宁古塔等地,只有翻越老爷岭、张广才岭山间的简陋驿路,冬季路滑,夏季泥泞,“过山”时,不论车马还是行人,皆苦不堪言。由此,为图谋吉林东部山区发展,修建铁路势在必行。

1926年初,经过数月勘测设计,吉敦铁路在6月正式开工。当时,这条铁路的修建条件是比较恶劣的,尤其是施工所用的材料——在荒山野岭,除木材可就地取得外,大到水泥、钢材,小到铁钉,以及施工人员的餐食,都要采用马车翻山越岭运输。另外,施工难度也可谓不小,铁路线要穿越的区域,山高涧幽、草高林茂,建造铁路并非嘴上说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么容易。尤其是部分工段,甚至要挖山体开隧道才行。

在敦化县境内为黄松甸与黄泥河之间,林茂山崎的威虎岭工段施工颇为艰巨,这里不仅有采伐树木、下挖山体等艰巨施工——变起伏为平缓,以便垫路基、铺铁轨,还钻破山体,开凿出威虎岭隧道。好在在穿、钻威虎岭的施工中,使用了铺轨机等先进施工设备,在《吉敦铁路建设写真帖》中,编者就曾对威虎岭施工感慨道:

千古秘藏之大森林,今亦得时而与文化作握手矣!铺轨机之响声,想山中百兽闻之亦当远避三舍,即行人所恼之胡匪,亦将从此而敛迹乎?而现在能于荒聊之山中,得闻此火车之呱声隆隆者,乃技术者!费一年有半之时日,栉风沐雨,尝辛含苦之结晶也,迄今思之能无感乎

历时两年多紧张的施工,1928年10月吉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虽然这条铁路的设计和施工有日本势力参与,但这却是一条货真价实的民国政府管理的铁路。想当初,乘坐火车由吉林出发,车速已非快马和马车可比。在呼啸飞驰的列车上,透过车窗,所见多是茫茫林海。特别是威虎岭附近,红松、白松的伟岸老树构成的幽林郁郁葱葱,一派森林之美,足以让乘客为中国壮丽的山水赞叹。

只可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吉敦铁路连同沿线大好河山为日寇抢占。尽管日寇残忍凶顽,但仍有许多吉林大地的热血男儿依托林海雪原,英勇抗击日寇。在威虎岭一带,日寇不得不将铁路两侧250米内的森林纳入所谓的“铁道防护区”,加以重点警戒。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并入长图铁路的吉敦铁路回到人民手中,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那时起,旅客乘坐火车经过威虎岭,看到莽莽森林,除了赏心怡情外,也很容易生出一种由衷的自豪之情。

2015年9月20日,长珲城际铁路吉珲段正式运营。在原来威虎岭车站北侧,又有一条铁路穿山而过,和长图铁路相比,那条线路上疾驰的高铁拥有更快的速度,以旧时眼光审时,用“飞”来描述也不为过。于是乎当我提笔书写此文的题目时,“插进威虎山”虽然唱词意境豪迈异常,但思量再三,还是决定用“飞跃威虎岭”来定题,抒发心意。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辛野先生、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