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新加坡特约记者 青木 辛斌】在德国大型连锁超市REWE的一家柏林分店,正在购买食品的健身爱好者雷奥妮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她每选择一样物品,都会仔细观察包装上的致敏物质、保质期等标签。如果购买的食品具有“清洁饮食”“生态食品”等标签,她会优先购买,此类食品价格也会比普通食品高一些。不过,记者发现,超市中的大部分顾客并不太注意标签。

欧盟的食品安全标准被认为是全球最严格的食品标准之一。德国食品和农业部官网上的信息显示,根据欧盟法规,所有强制性信息必须清晰、易读。食品上的强制性信息须以至少1.2毫米大的字体印刷。小包装上的字体则至少为0.9毫米。原则上,任何预包装食品所含的所有成分都必须列出,成分按含量降序排列。配料表还必须包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14种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耐受的物质,如坚果、大豆等,必须列在配料表中且突出显示。此外,净填充量、最佳食用日期、公司地址、原产地标签,以及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盐等营养要素也必须列出。

德国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的信息显示,自1996年以来,欧盟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立法已经统一。目前,欧盟已批准使用约320种添加剂。

德国北德广播公司报道称,零添加剂的健康饮食——“清洁饮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食品在包装上打上“清洁饮食”标签。“清洁饮食”指由100%天然成分制成的食品,不含色素、防腐剂、调味剂或增味剂等添加剂。

不过,德国食品网站Echemi称,食品添加剂并不可怕,“零添加”不等于“更安全”。事实上,合法、适当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以保持食物新鲜、提升其口感。

90%以上食品需要进口的新加坡以食品标准严格著称。该国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3月7日,两款新西兰黑巧克力因含未申报的过敏原,被新加坡食品局下令召回;1月16日,一款从马来西亚进口的花生糕,被检测出含未申报的过敏原,被食品局下令召回;一款产自印度的香料包也因检出杀虫剂被召回。

新加坡对于食品的过敏原、添加剂、含糖水平以及保质期,在标注上都有严格要求。以食品保质期为例,《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注意到,新加坡的食品包装上一般都有“最佳食用期限”和“有效期限”标签。“最佳食用期限”指的是在该日期前食用,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是最好的。过了该期限,不表示食物已坏。“有效期限”是指食品应被食用的最后日期。

鉴于新加坡糖尿病患者比例不低,新加坡特别重视对食品含糖水平的公示。按照规定,所有在本地销售的预包装含糖饮料必须贴上营养等级标签。标签分A、B、C、D 4个等级,健康程度依次递减。就含糖量而言,百毫升含糖量在5克至10克之间的饮料属于C级,超过10克则是D级。C或D级的饮料须在包装正面展示等级标签。

新加坡某公司职员陈盈盈告诉记者,饮料明确标识营养等级,可以帮助顾客理性消费,“我可以拿着配料表告诉孩子哪些饮料含糖多,不利于健康,同时,我也可以给父母挑选含糖量低的饮品。”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新加坡国会近日通过了一项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体系的新法——《食品安全与保障法案》。根据该法案,对涉及不安全食品导致消费者患病、受到身体伤害的违法行为的最高处罚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