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职业版图、升级能力框架、迁移就业空间

“AI时代”的职业变革与就业促进

□ 别晓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人工智能+”战略纵深推进蓝图,凸显人工智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战略地位。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职业生态连锁变革,统筹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范式跃迁的关键期,既需妥善应对产业数智化转型伴生的就业替代挑战,更要敏锐把握新业态推动职业谱系升级的战略机遇。

“AI+”驱动职业体系深度变革

自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改变了全球就业生态。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至2030年,全球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预计新增岗位1.7亿个、9200万个岗位或被替代。这场静水深流的技术革命,对职业体系产生全面、系统、深刻的重塑效应。

职业版图呈现机器替代与职业创造共生演进。

在智能科技浪潮中,数字化、智能化力量深度渗透至经济社会各领域,人机劳动的价值博弈正重构职业发展路径。随着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迁移,人工智能通过算法模型将经验知识转化为代码资产,使机械劳动数据化流转,加速剥离制造业产线、基础客服、物流作业等标准化岗位的人力依赖。

但技术革命并非职业消亡的单向进程,而是在解构传统职业图谱的同时孕育出一系列新型职业形态:一方面,传统职业开启数智化转型,如临床医师融合智能诊断系统提升医疗效能,工程师运用数字线程技术优化制造流程,专业能力在智能增强中持续进化;另一方面,技术演进不断延展数字职业链条,算法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数据标注师等岗位成为技术生态的关键节点,承载智能系统开发和运维的底层需求。职业结构的迭代升级推动人类劳动向高价值智能维度跃迁,形成机器处理确定性任务、人类专注不确定性决策的新型协作模式。

能力框架从单一专精向“双智融合”范式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使机器智慧从理论构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算法模型、算力集群与数据资源的协同进化,机器智慧展现出三大关键特质:基于概率计算与模式识别实现超人类效率的精准决策能力,凭借算力突破物理限制处理超大规模任务的无限延展能力,以及通过深度学习实现知识体系动态优化的持续迭代能力。机器智能对生产流程的深度渗透,打破了以领域专精为单一维度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推动能力框架向“人机双智”融合范式迭代升级。

未来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为两种智慧的交叠互构,既要具备驾驭机器智慧的技术素养,理解算法逻辑、治理数据资产、操作交互界面,又要放大创造思维和价值判断等人类独有的智慧特质。在人类智慧校准机器决策边界、机器智能拓展人类创新空间的双向赋能中,以“人力×算力”的乘数效应加快催化智能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就业空间从地理集聚向云端生态梯度迁移。

传统就业市场受限于要素流动成本,形成了以城市群、产业园为核心的地理集聚格局。随着5G、云计算及虚拟协作工具的深度应用,产业数智化呈现分层演进趋势:制造业依托工业物联网保持产线物理集聚的同时,运用数字孪生、智能检测等技术,实现质检、运维等环节的渐进式云端迁移,形成虚实映射的复合生产体系;服务业依托内容可编码特性,在IT、咨询等知识密集领域形成了“实体锚点+虚拟节点”的混合办公范式,催生了规模化数字游民群体。

零工经济平台进一步将编程、设计等技能岗位解构为标准化任务单元,构建基于技能标签的全球任务分派网络,推动就业关系从物理场所绑定转向云端能力适配,显著扩展了人才配置维度。值得注意的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正加紧构建新型数据主权框架,借由数据治理、跨境规则等机制推升跨境云端协作的合规成本,数字就业全球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AI时代”就业提质升级的多维路径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中数字鸿沟与技能代际断层并存,AI技术带来的巨大生产率红利尚未逾越技术扩散的“索洛悖论”,形成尖端紧缺和基础挤出的二元分化图景。高精尖领域呈现智能算法工程师等核心人才“一将难求”的稀缺态势,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其薪酬溢价率已超过100%;传统领域则面临生产线工人、基础服务业从业者“技术性失业”风险,40岁以上群体职业转换成功率不足三成。

这种分化态势已突破个体层面,演化为区域经济能级的分水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凭借数字产业集聚效应会聚了超八成AI顶尖人才,而中西部传统工业基地正面临数智技能“空心化”挑战。就业市场的多维撕裂,即是技术跃迁过程中生产要素重组引发的转型阵痛,亟须统筹推进职业体系转型升级,构建适应性就业发展机制,系统应对机遇挑战。

构建适配智能化生产力的新型职业体系。

立足“人机共生”的逻辑基点,尽快构建“以智提质”的新型职业分工框架,深化AI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将标准化、重复性任务交由智能系统处理,释放人力向创造性工作迁移;同时,建立人机协同的价值分配机制,通过技能认证、贡献度评估等制度设计,巩固劳动者在智能时代的主体地位。

政府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以政策弹性适配技术迭代速度,为新兴职业开辟制度化通道。产业层面需强化标准支撑,加快制定人机协作岗位标准规范,建立完善数智技能认证体系,推动技术红利向职业价值转化。企业要践行“人机共进”发展观,在产线数智化改造中增加高价值岗位,将“减员增效”的线性思维升级为“提质增岗”的生态逻辑,以人机协同创造更高生产效率和更高质量就业。

建立数智基座赋能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破解技术替代焦虑的关键,在于构建驾驭AI而非对抗AI的能力培养体系。对此,需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技能固化培养的路径依赖,转向兼顾数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培养模式。

一方面,强化数字生存能力培养,加快打造模块化、可迭代的数智技能课程体系,覆盖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思维、智能工具应用等核心领域,形成支撑劳动者职业转型的底层能力架构。

另一方面,深化人机比较优势融合,在医疗、法律、设计、制造等垂直领域建立“AI+专业”的复合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制学习、虚拟现实仿真训练等创新方式,培养兼具专业纵深与智能驾驭能力的新型人才。通过革新职业教育范式,将AI技术转化为职业能力的放大器,使劳动者在技术迭代中始终掌握价值创造的主导权。

健全普惠均等接入的数字资源供给机制

针对地域、年龄、教育背景差异引发的数字资源“接入不平等”及职业机会剥夺问题,需坚持“软硬兼施”的治理路径。

“硬件”方面,深化“东数西算”战略,构建骨干节点下沉与区域资源协同的均衡接入体系。加快异构算力、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资源在东中西部及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建立跨区域资源共享和调度机制,促进各地均等获取高质量数字服务。

“软件”方面,构建“政企社学”联动机制,实施数智技能精准赋能工程。引导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数智技能课程体系,分层分类开发培训内容,重点面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开放免费学习端口与就业支持服务。创新构建个人数智技能学分银行,实现技能资质跨域互认与终身累积,以技术赋权推动全民数智素养升级,筑牢就业公平与社会包容发展的数智基座。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