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的是姜花,紫的是紫藤,金黄的是石海椒花。”作为“自然有灵”的主理人,阿尧多识草木之名。他又捡起一片叶子,告诉大家这是构树叶。构树是成都本土的树木,质地柔韧,古代用来造纸,薛涛笺就有它的功劳。
阿尧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后在日本千叶大学获得环境健康学硕士学位。去年7月,“不想打工”的他和朋友创立了“自然有灵”疗愈品牌,致力于带领都市人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灵气像蕨类萌发的孢子,散播在需要它的人身边。蕨类在符号学中代表克服逆境的决心和能力,这正是我们想做的——让人与自然相链接,并从中获得力量。”
现在,他正带着一群人在浣花溪公园,用“五感”感受森林浴(forest bathing)。“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五方面的感受。也就是佛家常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娇艳的花、风吹树林声、粗糙的树皮、柔软的松针、微腥的泥土……都是五感的范畴。
森林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即通过五感体验森林,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后来发展成森林疗愈。场地不仅限于森林,还包括公园、绿地,甚至室内绿化。“森林疗愈从日本开始,再到韩国,然后到中国台湾,现在内地也发展起来。”阿尧就是成都第一批做森林疗愈的人,他们有一个title:自然疗愈师。
·阿尧为大家介绍森林疗愈
2024年夏,两位研究自然疗愈的硕士创立“自然有灵 Natural Spirit”品牌,旨在结合国内外森林疗法、园艺疗法等,推动产学研融合。团队提出“自然+”概念,希望让人们重归自然,感受疗愈力。品牌以心理学为基础,融合多学科知识,运用植物和自然环境相关的多种手段,针对全龄段心理亚健康人群开展“自然生态疗愈”,并建立自然社群“自然情报社”,以趣味探索方式交流。
森林疗愈,不是治疗,
而是预防。
几名体验者围坐在林间的空地上,开始了“疗愈之旅”。今天的体验一半是理论,一半是实践。阿尧首先要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森林疗愈。从字面理解看,很容易望文生义。阿尧强调,疗愈不是治疗。用现代医学的话说,是“预防”,从中医的角度叫“治未病”,另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词叫“亚健康”。
·参加森林疗愈活动的体验者
“成年人很多时候在健康跟不健康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潜在的病灶,为了防止这些病灶发展成真正的病,需要做一些预防,森林疗法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通常,五感森林疗愈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比较好的森林环境(浣花溪貌似一般,虽有密林,但毕竟位于市区,不够辽阔)。二是要有感官的体验,就是说,要主动打开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吸纳,它不同于悠闲地逛公园。如果人在森林,心在别处,也是“疗愈”不了一点的。
·体验者在观察植物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神奇的物质:芬多精。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但对人体有益。针叶林的松、柏、杉、桧类中芬多精的质量与数量为植物之冠。芬多精有抗菌、驱虫、醒脑、降压、缓解疼痛的作用。
芬多精的发现也是颇为有趣。这源于苏联科学家 Boris P. Tokin的“厨房实验”。Tokin最初的研究动机很朴素:他在观察洋葱和大蒜时,发现切开的洋葱周围细菌不易繁殖,推测植物可能释放了某种抗菌物质。
·体验者在做森林疗愈活动
为了验证效果,Tokin 甚至用简单的厨房材料(如捣碎的植物汁液)做实验,最终在1928年发表了关于芬多精的研究。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phytoncide”(源自希腊语 phyton“植物” + -cide“杀灭”),即“植物杀菌素”。
但芬多精的广为人知,离不开日本林业厅的“天才营销”。1980年代,日本面临木材进口冲击,国内林业衰退。为了振兴森林价值,日本林业厅联合医学界将森林浴包装成健康活动,而芬多精则成为“森林的魔法成分”。早期宣传海报甚至写道:“松树的芬多精能让你多活十年!”(虽夸张,但成功吸引了都市人群。)
在日本,许多寺庙用桧木建造,桧木释放的芬多精有镇静作用。僧人早就发现,在桧木大殿中打坐更容易静心,过去归因于“佛力加持”,现代研究才证明是芬多精的作用。研究证明,吸入芬多精可以使压力荷尔蒙在1个小时内减少50%左右。
北欧国家芬兰也推崇森林浴,但他们发现,芬兰的桦树(阔叶树)释放的芬多精不如日本的针叶树多,于是转而宣传“森林的静谧感”才是健康关键,芬多精只是加分项。甚至调侃,总不能为了芬多精,把全国的桦树都换成松树吧?
“除了芬多精,还有负氧离子、光照、色彩、湿度、天籁等,都是森林疗愈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增加血液的含氧量,减轻焦虑,缓解疲劳,降低血压,增加视觉的灵敏性。”阿尧说。
一片水灵灵的叶子,
硬生生地拽下来,
我怕它疼。
大家给各自取了一个“自然名”,然后跟着阿尧进入了一段简短的“森林冥想”:先感受呼吸,再听风穿过树叶的声音,最后让皮肤去触碰空气中的湿度。几分钟后睁开眼,发现眼睛舒服了许多,心神也很安静。
现代性的一个困境就是自然缺失症。现在很多人(包括小孩子)的感官被电子产品、噪音和快节奏生活钝化了,而森林的作用,就是帮我们重新激活感官。“森林不是背景板,它是会呼吸的生命,而我们都是它的一部分。”
·阿尧沐浴森林日光
自然缺失症的表现:肥胖、体力下降、耐力不足;感官退化,对自然界的敏感度降低(如对花草触觉不敏感);免疫力较弱,在过度清洁的环境久待,减少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影响免疫系统健康。
大家交流下来,觉得比较扎心的一条是:长期脱离自然,可能对生态缺乏共情,进而导致对人类缺乏共情。
还好有森林这个“医院”。“因为压力首先是传导于我们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紊乱之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就会出现问题,三个系统是相关联的,而森林疗愈就作用于人类的神经系统。好的自然环境,可以缓解精神的压力。这是普遍认可的一种机制。”阿尧说。
·阿尧感受花间光影
在工业时代以前,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到了城市,但还没有进化到完全适应城市环境的身体。所以现代社会有那么多慢性病。据《人民日报》与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发表的《2022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统计,中国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作为自然疗愈师,阿尧觉得在大城市做“森林疗愈”正当其时。他想发挥自己所学。“首先你得拥有一些博物学知识,懂得怎么去调动大众。就算是冬天,你也可以观察枝桠、树皮,每个树皮的形态肌理都是不一样的。”
在浣花溪,阿尧带大家做过一个“照相机游戏”。两个人,一个人扮演照相机,一个人扮演摄影师。“照相机”先闭眼,“摄影师”带他去漂亮的地方,然后说咔嚓,“照相机”睁眼两三秒,记住这个画面,最后画下来分享。这个游戏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人和自然,大家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这天,阿尧给了我们一些卡片和任务。比如让我找到五个与卡片图案相似的植物。卡片上的图案画得很朦胧(也许有意为之,让人有想象空间),我下意识认为是一片树叶。于是我很快找了5片树叶,把它们按长短排在一起,像一个满格的手机信号。
我发现,找树叶时,我没有野蛮摘扯,而是从地上捡的。一片水灵灵的叶子,硬生生地拽下来,我怕它疼,真的,这是当时瞬间的想法。这也是我第一次认真端详几片树叶,它们是:剑兰叶、构树叶、枫叶、香樟叶和蕨叶。很庆幸,我的博物学知识又增加了一点,而且没有自然缺失症。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日常生活之苦。现代人仿佛处在无尽的烦恼中,而产生这些烦恼的根源就是人的欲望。为欲望所困并非是现代人的专利,但现代人尤为严重。幸好有自然,除了对身体的疗愈,亦是对欲望之苦和异化之困的超越。
其实中国人对“自然”并不陌生,从陶渊明、谢灵运到苏东坡,中国的山水诗之发达可见一斑。千古名句俯拾皆是,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等等。
所以,忙碌的现代人,若想回到自然本真状态,也是一念之间的事。
● ● ●
编辑丨Rain
图源丨阿尧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