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评论员 张子涵
这个春天,“马拉松超级周末”如期而至,就在3月下旬的这个周末,同时有近20场马拉松赛事在全国接续上演。武汉马拉松45万余人报名参赛,创造了亚洲马拉松赛事的报名人数之最;无锡马拉松报名人数涨幅高达61%,全程马拉松的中签率仅为6%,创下历史最低。
马拉松赛事的全民热情暴涨,数以万计的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同时也“跑”出了消费新热潮。刚刚落幕的石家庄马拉松(以下简称“石马”),3.5万名选手涌上街头,带动周边酒店一房难求,还有买装备、吃特色菜,亲友团旅游打卡。“石马”期间,石家庄地铁单日客流暴增,本地商场运动专区销售额环比增长,正定古城游客量激增,热门餐厅排队2小时起,连共享单车都成了抢手货。有网友说:“跑一场马拉松,钱包瘦得比人快。”武汉马拉松数据显示,每1元赛事投入能拉动7元综合消费,带动效应显著。
马拉松拉动消费的能力有多强?网友总结“一日观赛、多日消费,一人参赛、全家出游”。近年来,“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结合体育赛事拉动消费,把赛事流量变成经济增量,正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发力方向。
各大城市文旅趁着马拉松赛事期间,推出博览会、演出活动,发放几十万份景区优惠券。“体育+文旅”的套餐组合是常见的手段,比如“石马”与滹沱河景观带、河北博物院联动,推出一系列为配套赛事准备的文旅专项优惠措施。
相比赛事经济效益的直观体现,城市形象的提升则是无形收获。比如“石马”全程赛道始于解放广场,贯穿东西后终于火炬广场,城市地标浓缩于赛事,这是向外地游客展示石家庄城市形象的一次契机。
马拉松成为彰显城市形象的名片和撬动经济的杠杆。想让赛事经济从“季节限定”变成促进消费的“常驻引擎”,各地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降低迷你跑、健康跑门槛,让赛事适合更多人参与,突破比赛本身,成为集休闲、娱乐、交友为一体的全民狂欢。再如,整合各大马拉松经验,不断优化服务,提升志愿者队伍建设、补给站设置等。最后,在赛事本身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展马拉松专用装备、运动康复等衍生行业,建立城市独特的体育赛事消费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