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勒所有交响曲中,《第三交响曲》可能是最不受重视的一首,其中或许是它冗长的第一乐章就已经吓跑许多乐迷(第一乐章足有35分钟)。
《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893-1896年,是马勒最长的一部作品,其典型演出时间大约持续90至105分钟。在BBC Music Magazine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此曲虽长,但依旧被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之一。
马勒
如果说,马勒《第一号交响曲》所表现的是年轻爱恋的升华;《第二号交响曲》是探索死亡与复活;《第三号交响曲》则是试着去表现自然现象,该作品用优美生动的旋律描绘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缤纷,表现了马勒的自然观。
此曲标题为《夏日正午之梦》,共分成六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标题,但马勒本人于1902年指挥首演时将乐章标题取消,只保留了全曲的标题。原乐章标题如下:
第一乐章:引子“潘神苏醒,夏季来临”
第二乐章:“草甸上的鲜花告诉我”
第三乐章:“森林里的动物告诉我”
第四乐章:“人类告诉我”
第五乐章:“天使告诉我”
第六乐章:“爱告诉我”
作曲家本人曾说:“第三号交响曲已经远远超越流行与古典的界限,这是我最为个人化与最丰富的作品。”这也是马勒第一次在交响曲中使用流行音乐,第三号交响曲就是这样的作品。
对于这首交响曲,可选的有伯恩斯坦、阿巴多、海丁克、霍伦斯坦等指挥家诠释版本,这些都是深得乐迷欢迎的名版之作。
今日为大家单独推荐阿巴多1980年指挥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由洁西·诺曼演唱担任女高音独唱的版本,此版还曾荣获《企鹅古典唱片指南》推荐为三星名盘。
可以说,马勒是阿巴多职业生涯中较早开始诠释的作曲家作品,他们之间的缘分源于196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当时卡拉扬看到阿巴多指挥,之后便邀请他到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成为阿巴多指挥生涯的转折点,也让阿巴多和马勒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马勒的交响曲便成为阿巴多的保留曲目,多次演录马勒交响曲,成为当之无愧的马勒交响曲代言人。
阿巴多
从1977年一直到1994年间,阿巴多与柏林爱乐、芝加哥交响乐团与维也纳爱乐先后合作,在DG留下马勒十首交响曲的录音,成为阿巴多在这段期间最重要的代表性录音。
阿巴多是演绎马勒交响曲的高手,他的诠释直指乐曲核心,以非凡的强度表现出这部作品完美的一面,再加上宽阔的音场与清晰的细节,让整张唱片听起来极具临场感。
要知道的是,灌录此版录音时,阿巴多正值指挥生涯盛年,他的把握从理解到演绎、从声部到合奏都十分成熟,听听第一乐章阿巴多是如何通过控制长号和打击乐器把几个主题动机柔化的(整版演奏都将铜管与打击乐器控制在最低级别、实乃反常规的大师手法),而对其中静与动、力与柔、收与放的调控,可谓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曾有乐评家认为此版的演奏是专注而锐利、收放自如的,当中织体动态的弹性特别好,也就特别显得多姿多彩,比如第二主题的长号明显是收敛着吹奏,当全奏和弦放开时阿巴多远未着全力,却已展示出极佳的效果。
中间两个乐章都是表现马勒音乐性与标题性的典范之作,阿巴多对细节的勾勒有超乎常人的本领,他越是轻吟慢唱就越出彩,音乐形象就越鲜明,其新颖的诠释将这一部分升华至无人涉足的至美境地。
而女高音歌唱家杰西·诺尔曼发挥稳定,从容表现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阴郁而又纯情的幽暗氛围,与阿巴多以及乐团默契配合。
末乐章则无需多言,阿巴多是抒情慢乐章大神级指挥家,他调色盘般的抒情性诠释能让听者全情投入,旋律与表情稳定得有如置于天平之上,听者可以细细品味每一分部、每一条旋律之间的衔接恰到好处,会发现他特别重视声部的分部处理、又具有着超能的整体完整性。
碟友评荐
阿巴多&维也纳爱乐《马勒第三交响曲》
1. 第4分钟,铜管滑音很喜欢,整体录音效果很棒。第5乐章,处理得很慢,有点不一样的手法。第6乐章也处理得很慢,结尾的定音鼓很轻柔。总长超过100分钟。所有阿巴多的马勒唱片,这张最令我感动。录制于1980,维也纳爱乐爆棚版,这版绝对值得一听!
2. 维也纳爱乐那独孤求败的华美弦乐为作品最后的升华与超越染上了一抹粉红的绝色。
3.维也纳爱乐的弦乐果然了得,同样是阿巴多的指挥,这张和BP那张风格区别大到一开始就能听出来,宽松、细腻、这两个词可以放心的用在这里了。
4. 第六乐章打开天堂的大门。
【原装进口】
《企鹅古典唱片指南》评介三星名盘
阿巴多&维也纳爱乐乐团
马勒《第三交响曲》
扫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