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新任校长马琰铭的任命消息一出,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质疑:“吉林大学的副校长调任浙大当校长,这算不算‘低配’?”甚至有人拿他的东北籍贯和延边大学本硕学历说事,仿佛这些标签成了“原罪”。

但若抛开偏见,从学术成就、管理经验和政策导向来看,这场任命不仅合理,反而可能为浙大注入新的活力。

马琰铭的学术履历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

他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延边大学,这所“双非”院校在部分网友眼中成了“不够格”的理由。

但他们选择性忽略的是,马琰铭在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展现出过人天赋,200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38岁斩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其中12篇登上物理学顶刊《物理评论快报》(PRL)。

他开发的CALYPSO晶体结构预测软件被全球77国4700余名学者采用,连沃尔特·科恩奖委员会都称其为“量子力学材料模拟领域新星”。

这样的成就,即便放在清北也毫不逊色。

从吉林大学副校长调任浙大校长,表面看是平级调动,实则暗含深意。

吉大与浙大同为“双一流”高校,规模相近(吉大在校生约7万人,浙大约6.3万人),且马琰铭在吉大任职期间主导了物理学院改革,推动学科交叉和平台建设。

2017年他担任物理学院院长时,该院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2023年更牵头成立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

这种“从零到一”的破局能力,正是浙大这类综合性大学需要的。毕竟,浙大虽强,但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仍需突破性创新。



争议最激烈的点,莫过于马琰铭的东北籍贯和学历出身。

有网友嘲讽“东北人自带经济衰退病毒”,甚至将干部跨省调动类比“病毒扩散”。这种论调让人啼笑皆非。若按此逻辑,深圳特区历任市长多来自湖北、湖南等地,难道特区崛起是靠“地域输血”?

更有甚者,揪着延边大学的“双非”标签不放,却对马琰铭后续的学术飞跃视而不见。这种“高考定终身”的思维,与浙大西迁时期“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求是精神背道而驰。

有趣的是,前任校长杜江峰从中科大调任时,同样因论文署名问题引发争议,却无人质疑其“安徽血统”,这背后的双标耐人寻味。

中央此次人事安排绝非偶然。

马琰铭的研究方向——高压物理与计算凝聚态物理,恰好能与浙大量子信息、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形成互补。

他早在2023年便带队考察浙大实验室,提出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申报重大项目的构想。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举打破了高校“近亲繁殖”的惯例。

近年来,北大林建华、中科大包信和等“空降兵”校长屡见不鲜,他们的跨界视野往往能激活“鲶鱼效应”。例如杜江峰任期内,浙大量子计算成果频登《自然》《科学》,正是外部人才与本土资源碰撞的火花。

评判校长是否称职,终究要看实绩而非出身。

马琰铭面临的挑战不小!既要推动高压物理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又需在浙江民营经济沃土上实现超导材料产业化。

当年浙大西迁湄潭时,谁能想到破庙里走出的学者后来捧回诺贝尔奖?院士的含金量,终归要靠实验室的灯光照亮,而非键盘侠的唾沫星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