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春分时节,荆州区川店镇紫荆村光伏项目区内,长江大学农学院柴毅教授、金慧芳副教授一行正在对光伏板下的土层结构进行初步分析。这场由荆州区检察院组织的“土地健康体检”,标志着这片曾因违规用地撂荒的光伏区,正式开启“光伏+生态农业”的转型之路。
2024年9月,荆州区检察院在开展“农光互补”项目专项核查中发现,某光伏公司16.35公顷光伏项目存在多重违法情形:项目备案过期长达三年,光伏阵列区杂草丛生撂荒严重,配套升压站等设施长期违法占地。更令人忧心的是,本应“以农为本”的光伏大棚完全荒废农业种植,沦为“只见光伏板,不闻稻花香”的违规项目。
“光伏阵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坚决制止,农光互补绝不能变成‘光进农退’”。公益诉讼检察部承办检察官介绍。
针对这一情况,该院于2024年9月23日向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荆州区分局制发检察建议书,要求严查违法用地、重建农光互补秩序。截至11月19日,相关职能部门已对违规项目进行监管,并处罚款77240元,同时补办4.29亩建设用地手续。
在督促整改的基础上,检察机关主动延伸治理链条,联合长江大学农学院专家组开展“耕地再生计划”。通过土壤剖面分析、微量元素检测等科学技术手段,对撂荒耕地进行精准“体检”。根据检测报告,专家组量身定制了“低矮经济作物+光伏板下间作”的种植方案,建议发展耐阴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确保光伏板间距达到农机通行标准。
柴毅表示,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团队将持续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在发电收益与农业产值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未来可以通过合作办学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
“过去企业重光伏轻农业,是因为缺乏技术支撑和契约约束。”该光伏项目负责人表示,在校检专家指导下,公司预计与3家农业合作社签订订单协议,“板下农作物预计年产值可达200万元,比单纯发电增收35%”。
2007期
来源|“荆州古城检察”微信公众号
作者|黄小雨
责任编辑|王云飞 黄娇
编辑|余静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