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来华半年,再回纽约,钱包鼓着心却慌着;回到巴黎,地铁找不到扫码的地方。不少外国人在线发问:中国待久了,是不是全世界都变得“不太方便”了?答案,评论区说得很统一: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一部手机,解决所有

世界上有两种移动支付体验,一种是中国,一种是其他地方。对来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种差距不是“技术落后”四个字就能解释的,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的高下立判。

在中国,点一份外卖不需要现金、不用银行卡、不用等找零。扫码即订,导航直送,骑手定位分秒更新。不是软件好,是系统配套——后台、交通、身份认证、信用评分、支付结算,全程跑在一个闭环里。

有老外回国后到超市付款,站在收银台前找不到二维码,下意识地问:“你们这不扫码?”结果收银员愣住,回答说:“扫码?你是说扫描会员条码还是商品条码?”这才意识到,在很多地方,“扫码支付”还没成为标准,而是“部分支持”的选项。



2025年中国城市常规便利店中,95%以上实现支付宝或微信扫码支付;即便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城菜市场,也基本具备移动支付能力。

买肉买菜,扫个码就行。再说远点,在新疆吐鲁番的高温公路服务区,扫码可以买冰块和凉茶;云南香格里拉的藏族村寨,小吃摊扫码还可以选择“少糖”或“加辣”。

对比之下,欧洲不少城市仍然依赖现金或芯片卡支付。美国许多州的停车缴费系统仍采用硬币投币或实体刷卡方式,且无法实现自动计费与App同步。在中国,“口袋不用掏,生活全办好”,这不是夸张,是已实现的常态。



2024年出台的《支付便利化意见》,明确提出全面优化境外人士移动支付体验。外卡用户绑定支付宝或微信,单笔限额从1000美元提升至5000美元。

全国范围推广“小额扫码、大额刷卡、现金兜底”三层支付保障机制。试点城市数据反馈显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境外支付交易总笔数同比提升238%。

除了支付,高铁出行、网约车叫车、景点预约、健康码绑定,也都是围绕手机生态展开。国内高铁购票App支持英文界面、外卡支付、护照实名登记。高铁出站口的自助核验闸机对外国人也开放通行,护照一刷直接识别,无需额外人工查验。

有外国人回国之后才惊觉,自己在中国已经习惯了“无现金”的生活。出门没有带钱包的习惯,回国一时适应不了。问题不是别的国家倒退了,而是中国的城市生活系统已经迭代到了下一代。不是“技术领先”,而是“体系压倒性”。



凌晨三点大街,不用提心吊胆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经常提到一个词:安全感。这个词不是抽象感受,而是可以具体到时间、空间、细节的全覆盖安全状态。

2023年重庆市公安局公布年度数据,刑事案件破案率达95.4%,严重暴力犯罪同比下降27%。2024年全国命案破案率达99.8%。而根据中国公安部刑侦局披露的数据,2017年至2024年连续八年,全国平均每10万人口命案率维持在0.8以下,稳居世界最低行列。

数字的背后,是基础制度在起效。城市主要街区覆盖智能监控系统,社区有民警定点巡逻,地铁站口配有安检设备,大型商场常设警务站点。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地级市,都形成了“前端预警、中端干预、后端打击”的多维治安闭环。



不少外国人表示:在国内,即使凌晨三点一个人走在偏街,路上灯光不断,警车时常巡逻。无论在成都、合肥还是哈尔滨,即使在相对偏远区域,女性夜行也普遍无惧。

2024年春季,一项由中国国家旅游局与公安部联合推进的“旅游安全保障工程”在15个省区推行,所有5A级景区设立全天候安全响应平台,配备外语客服、报警、行李追踪、突发状况同步反馈。

全国统一应急热线“12345”支持英文接通,平均接通响应时间小于30秒,反馈机制在24小时内闭环。



这一整套制度带来的,是“安全成为日常的一部分”。不是依赖个人警觉,而是制度本身托底。

对比之下,2023年美国FBI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美全年共报告超过47万起盗抢案件,平均每分钟发生0.9起。

英国伦敦市中心地区2024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天发生2起恶性入室抢劫,受害者多为单身女性、老年人和亚洲游客。



在中国,手机、钱包、背包放在咖啡馆桌上去上厕所,不需要额外交代。上海警方2025年初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轨道交通每日遗失物品找回率达到92%。

城市治安不仅仅是“无事发生”,更重要的是“即便出事也能快速解决”。这是制度与技术结合后的生活体验,是很多国家即使想学也学不来的“治理力”。

人没变挑剔,是你那系统太原始

中国近年来在出入境服务、通信体系、住宿接待上的不断优化,是实实在在在为外国人的生活体验铺设制度道路。很多外国人回国后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太落后”了?

2024年,中国入境外国人员达1307万人次,同比增长305.2%。为应对这一增长,政府推出一系列跨部门协同改革方案。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工信部、银保监会等联合发布《境外来华人员生活服务优化指南(试行)》。



首先是通信便利。2024年起,外籍来华人员在机场、车站、主城区核心营业厅可凭护照办理7日、15日或30日通信套餐,含通话、流量、短信功能,支持境外银行卡支付。

覆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杭州等15个核心城市。运营商专门设立“外籍绿色窗口”,配置英日韩俄四国语种服务人员。

其次是住宿接待。2024年发布的新规明确:旅馆不得以“无涉外资质”为由拒绝接待境外人士。

公安系统全面上线“境外旅客住宿信息直报平台”,前台只需扫描护照即可完成登记,不再手工填表。部分城市推出“扫码入住”试点,境外游客可用护照绑定电子身份二维码,完成无接触登记。



而在支付端,三大平台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全面接入外卡系统。2025年2月数据统计,单月绑定外卡用户超54万人次,日均交易量突破58万笔。扫码点餐、打车、订票、购药、挂号等场景全面打通,境外用户好评率超过92%。

这一切变革背后,是一种理念:不是让外国人学中文、背流程、问人头;而是让服务主动靠上去,用技术补语言的“差距”,用制度平现实的“门槛”。

对比之下,很多西方国家仍然固守“默认本国居民”的行政架构。外国人申请交通卡、医保登记、开银行账户,普遍存在排队、证明、资格审核等“慢系统”问题。尤其是临时旅客,常被拒于“服务系统之外”。



不是中国走得太快,而是别人不愿改。不是我们抬高了体验门槛,而是他们放弃了服务升级。

所以当越来越多外国人回国后感叹“真不方便”,不是中国灌了他们鸡汤,而是他们来过中国之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顺”。

这场“生活方式的倒冲”,没有口号,只有真实差距。谁在往前走,谁在原地转,谁又在拿着过期的系统硬撑脸面,日子久了,一目了然。

参考资料

“我们感受着这里的变化”——在华外籍人士眼中的“中国发展”-新华社-2022-03-10

“在中国生活,我们最有安全感”——在华外国人士点赞中国社会治安-人民网-2018年02月09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