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我一直以为是孕期孕吐反应,压根儿没往肿瘤方面想。”刚做完中枢神经细胞瘤切除手术不久的阿玲(化名)回忆起治疗过程仍心有余悸。近10公分大的肿瘤几乎霸占整个脑室,呕吐、嗜睡严重,在她命悬一线时,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杜世伟团队精准将这颗巨大肿瘤从阿玲脑部摘除。目前,阿玲恢复良好,即将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命悬一线,凶险肿瘤占据大脑“司令部”
今年32岁的阿玲,来自贵州遵义。一年前,正怀二孩的阿玲在孕期莫名头晕、呕吐,慢慢出现视力下降。起初休息后会好转,后来身体不适越来越频繁。阿玲及家人最初以为是孕期的不适反应,并未重视。直到孩子出生后,正在坐月子的阿玲再次发生剧烈呕吐,失去意识,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医生发现阿玲的脑室里长了一颗巨大肿瘤,最大直径达到8.5公分。由于还处在产褥期,加上瘤子太大,当地医生建议阿玲到大城市求医。
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阿玲和老公前往北京求医。在北京的医院就诊时,阿玲被诊断为中枢神经细胞瘤,这是少见的脑肿瘤,而阿玲脑室内的肿瘤接近成人拳头大小。因为肿瘤已几乎将整个脑室腔占满,且周围全部是重要神经功能结构,如不及时进行手术,将进一步压迫这些区域;同时,这种低度恶性的肿瘤,手术切除的程度直接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保守治疗吧!”北京的医院也不建议阿玲手术。从此,阿玲和丈夫开始了漫长的求医路。
过去一年多,阿玲和家人辗转了多家医院求医,可是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为其手术。由于阿玲的中枢神经细胞瘤太大了,与脑室重要神经核团和血管关系密切,“肿瘤太大,不适合手术”是多家医院给阿玲的答复。
后阿玲在成都一家医院进行放疗,放疗二十次后,阿玲的状态好多了,意识也比较清晰了。但好景不长,阿玲出院后没多久,又开始出现记忆力下降、视力模糊、耳鸣等症状,还经常“忘事”,重复问一样的问题。今年2月,阿玲再次出现呕吐、嗜睡、记忆错乱等症状,复查发现,肿瘤变大了,大小已接近10公分。
看着不到一岁的宝宝,阿玲和家人都太想治好这个病了。“去深圳找杜世伟教授团队吧!”从事医疗工作的邻居听说阿玲的情况后,给了建议。杜世伟是谁?上网搜索后,阿玲了解到,杜世伟教授是国内神经外科的大咖,和贵州遵义的医院有着密切的合作,如今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就职。抱着一线希望,阿玲和老公坐上了开往深圳的高铁。
“肿瘤不断长大,导致脑室内的脑脊液循环受阻,形成颅内‘堰塞湖’,颅内压不断升高,随时会危及生命。”接诊的杜世伟教授说,当务之急是立刻进行手术治疗。但肿瘤巨大、血供丰富,与脑室壁粘连明显,要想完全分离、切除肿瘤,充满了挑战。
杜世伟教授介绍,脑室内“地形”复杂,血管、神经组织密布,手术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大出血或是造成严重的功能损伤,加上阿玲还很年轻,因此,如何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脑功能是手术的最大难点。
“尽管手术难度很大,但还是有希望的。”听了杜世伟教授的分析和鼓励,阿玲决定拼一把,阿玲说:“我还想陪着刚出生的女儿长大。杜主任愿意做这个手术,至少我还有希望,还有方法治。我不想反反复复,还要担心什么时候会突然‘走掉’。”
脑肿瘤“鸠占鹊巢”,神经外科团队妙手除瘤
“多技术参与、多学科协作、个体化诊疗”是华南医院神经外科神经系统肿瘤相关疾病的诊疗理念。为保证阿玲的手术顺利,术前采用多学科协作(MDT),联合麻醉手术中心、重症医学科、放射科、介入超声科、病理科、输血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并做好预案。
和大外科手术的酣畅淋漓不一样,脑科手术更像一种“蚂蚁啃骨头”的工程,亦像在“钢丝绳上舞蹈”。医生要避开各种神经、血管,一点点把肿瘤抠出来。杜世伟教授使用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显微镜在患者脑表面安全区域打开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造瘘口,然后使用显微器械一边分离肿瘤与脑组织的界限,一边将细小血管电凝止血。其间结合术中超声、术中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神经内镜等多技术协作,历经10个小时,最终成功无残留地“干”掉肿瘤。
手术次日,阿玲清醒了。回望过去一年多的求医之路,阿玲感慨:“好在杜主任都没有放弃,好在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生长在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小细胞神经元肿瘤,以中青年多见,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由于肿瘤位置深,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它持续生长引发阻塞时,患者会出现持续头痛、频繁呕吐等症状。杜世伟教授提醒,中枢神经细胞瘤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通讯员华南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