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www.haishu.gov.cn/art/2024/9/19/art_1229825358_4542759.html
尊敬的各位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宁波方言传承和保护的建议(并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热切关注。对您所提的建议,我局非常重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大力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有着普通话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宁波地域文化,保护宁波方言,海曙区主要做了以下努力。
一、面上覆盖,着力营造社会氛围
(一)宣传推广方言文化。依托区委宣传部传媒媒介及互联网平台打造强大的媒体传播矩阵和融媒体平台,通过组织曲艺大赛、戏剧汇演、文化惠民演出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对宁波方言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为方言表演提供展示平台。依托方言设计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方言文化在新时期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并善用民间力量,群策群力,激发方言活力,让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成为社会自觉。
(二)加强方言文化保护。将区内古建筑、历史街区等丰富文物资源作为方言文化展示的天然舞台,区文广旅体局牵头举办方言主题故事会、戏曲表演等活动,让方言在历史场景中“活”起来。扶持宁波方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记录并保存老一辈方言母语者的口述历史,建立方言语音档案库,为后代留存宝贵的语言资料,目前已将四明南词、鼓楼民间故事、宁波谜语、宁波农谚、老宁波地名传说、宁波童谣、宁波走书等宁波方言相关项目列入非遗名录。
(三)加强家校社合力。邀请主持人、民间艺人或老宁波人进入学校讲授相关课程,以每年推普周为契机,开展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相结合的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在鼓励学生与长辈共讲普通话的同时,由长辈向学生传授老底子宁波活,倡导学生在家使用宁波话交流,通过请祖辈教方言、与家长用方言交流等形式,营造家庭使用宁波话、传承宁波文化的氛围。
二、主线发力,着力加强学校教育
(一)开发方言类课程。鼓励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通过课后服务、选修课、社团等方式,开展宁波方言交流学习,许多学校开发出相关校本特色课程。如,石碶街道冯家小学在国家级传承人陈祥源和陈雪芸老师等指导下,成立“四明南词”社团,目前有队员共16人(基本为新宁波人),组织团员利用社团时间从零开始学习宁波方言并逐步掌握说唱技巧,原创作品《阿拉宁波欢迎侬》在宁波市少儿曲艺大赛中获评铜奖,由学校音乐老师张培培编导的短视频《四明遗珠,南词新声》在海曙区四明南词短视频获评创意大赛二等奖;横街镇中心幼儿园运用“童化”方法,成立甬剧培训基地,建立“甬剧团委派师资-师幼分层学习”培训机制,以甬剧学习为抓手,在传承宁波戏曲文化的同时学习宁波老话,相关课题《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童化戏曲”综合主题课程研究》在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评二等奖;高桥镇望江小学多年来探索宁波方言和甬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校长褚炳君自创宁波话拼读方案,出版宁波话普及教材《阿拉学宁波话》。
(二)搭建多元化载体。学校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广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活动,持续推进传统书法、古典诗词、中医文化等进校园,开展诗词雅会、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建立青少年中医药健康联盟,引导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发挥学生社团主体作用,将中华武术、空竹、跳绳、棋类、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灰雕、面塑、版画、竹雕等非遗项目融入大课间、课后服务之中,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打造“山海研学”品牌,依托天一阁、海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梁祝文化园等宁波元素历史文化名迹,开发“文化寻根”“海丝文化”“书香古韵”“中医药街区”等多条主题研学线路。
(三)推广传统类乐器。鼓励学校利用课后服务、社团和校本课程,充分用好校内专职音乐教师和有民乐特长的老师,开设民族乐器课。如,储能学校(新芝校区)和古林镇实验小学,为落实“一生一艺”,均选择葫芦丝为课堂乐器,实现学生葫芦丝学习全覆盖;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组建民乐队,宁波市实验小学从2009年开始成立由二胡、古筝、笛子、琵琶、中胡、扬琴、民族大鼓,小钹、镲等乐器组成的民乐队,获评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合奏省二等奖、宁波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合奏一等奖;横街镇中心小学民乐团涵盖二胡、中胡、琵琶、中阮、古筝、阮、扬琴、竹笛、唢呐、笙等民族乐器十余种,聘请国家一级演奏员杨振宇等专业老师在周末为学生授课,组织学校音乐老师在每周社团课、课后托管时间对学生开展日常训练,获评宁波市中小学艺术节器乐合作比赛一等奖。
三、点上深耕,着力发展传统文化
(一)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由方言衍生的传统戏剧(如甬剧、姚剧、平调)、传统曲艺(如宁波走书)、民间文学(如梁祝传说等)都是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委宣传部牵头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传承、传播工作,健全非遗保存保护体系,提升非遗传承活化能力,丰富“非遗+”活动形式,统筹做好整体保护、研究传承建设,以更富创意的展示途径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二)保护传承茶文化。依托区农业农村局茶文化促进会、“海上茶路”委员工作室等资源,以乡村学校为基点,进行小学生和中学生长期系统培训。组织相关茶企业参与学校茶事活动,并为采茶制茶活动提供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组织的茶文化活动。区内部分学校也探索开展茶文化课程,如鄞江镇中心小学从2015年起成立茶艺社,建立雅韵茶室,组织学生参加鄞江三月三庙会“寻茶记”的少儿茶礼、宁波市茶艺大赛、海曙区开茶节等活动,章水镇中心小学的《“春芽儿”少儿茶艺》校本课程获评海曙区拓展性精品课程。
(三)鼓励创作文艺作品。区文广旅体局牵头完善海曙区优秀文艺人才、文艺作品奖励和扶持管理办法,营造具有方言特色的文艺生存环境,扶持更多能深入挖掘海曙及宁波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开发地方民俗文化,展现地域文化独特魅力的原创本土题材文艺精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队伍作用,进一步激励以宁波方言为载体的文艺作品创作,彰显方言文化魅力,繁荣与传承宁波乡土文化。
下一步,区教育局将进一步协同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加大宁波话的宣传力度,为方言、乡音的推广和普及提供有力的媒体支撑;持续推广直属单位和学校的先进经验,开发宁波方言和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以各种方式普及宁波话的学习;积极倡导使用宁波话交流,共同营造传承宁波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
2024年7月1日
(联系人:李珏瑜,电话:87195009)
吴语区: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3年:
2019年:
其他地区:
2024年:
2020年:
国家部委:
2020年:
新闻消息:
2025年:
2025年:
2024年:
2016年:
《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作者:神样胡桃
点击“阅读全文”进入吴语资料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