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缅怀正当时。近日,江湾军休中心的45名军休干部代表和工作人员走进同济大学“一·二九纪念园”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开展了一场“缅怀先烈传薪火 赓续初心启新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活动以“沉浸式学习+仪式化传承”的方式,落实全国两会“弘扬革命文化、凝聚奋进力量”的部署要求,传递了对先烈的深情告慰,更在回望初心中激荡起新时代银发力量。
国旗下的誓言:回望初心砺担当
清晨的同济大学校园,春寒未消,氛围肃穆庄严。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两名升旗手迈着铿锵的步伐,护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军休干部们身着戎装,凝视国旗,高唱国歌,胸前党徽与朝阳同辉。
“每一次升旗,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有军休干部感慨道,“年轻时在部队,升旗是常态;如今退休了,站在校园里升旗,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升旗仪式后,队伍整齐列队于“一·二九”纪念园雕塑前。这座纪念园是为缅怀在“争民主,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中牺牲的爱国学生和民主革命时期献身的同济英烈而建。全体人员脱帽肃立,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哀思和崇高敬意。微风拂过,松柏低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江湾军休中心党委书记顾勇的带领下,现场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声浪穿透时空,与纪念墙上的英烈姓名遥相呼应。
这场特殊的“政治生日”仪式,是对两会“健全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机制”的生动回应,也让许多军休干部感触颇深。
“青年学子用生命诠释了‘国之大者’,恰是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精神血脉的源头。他们是民族精神的丰碑。”一位军休干部轻抚英烈名录,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如今虽已退休,但精神不能‘退休’。初心不改,使命依然。”
真理之光:陈望道旧居里的精神洗礼
离开“一·二九”纪念园,队伍转场至《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座掩映在绿树中的老建筑,曾住着《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
走进展馆,斑驳的煤油灯、泛黄的译稿、朴素的书桌,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年代。军休干部们驻足凝视,通过参观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展品,深入了解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
“正如两会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这份译稿已通过‘一带一路’合作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更多国家播撒火种。”讲解员说道。
真理的味道格外甜。有军休干部们在留言簿上写道,“真理的感召力,正在于它始终与人民共呼吸。”也有军休干部直言,自己虽已退休,但仍要当好党的“传声筒”,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银发先锋:清明回望,只为更好地前行
“我们要像陈望道先生翻译《宣言》那样,把党的创新理论‘译’成百姓爱听的乡音。”活动尾声,江湾军休中心党委书记顾勇的一席话,道出了银发军休干部们的责任与担当。
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退休后,他们依然活跃在社区、学校、部队,宣讲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对他们来说,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祭扫,更是一个精神接力,鼓舞着他们把先烈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行走,既是清明时节对初心使命的深情回望,更是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务实行动。当夕阳为旧居窗棂镀上金边,军休干部们佩戴的党徽与展柜中的《宣言》首译本交相辉映,照亮了新时代“银发先锋”的信仰征程。
未来,江湾军休中心将继续组织类似活动,让红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励更多人点燃信仰之火,凝聚奋进力量。
文字|汤顺佳
资料|江湾军休中心
编辑|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