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将迎来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我国以“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口号,强调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切关怀,并预示着我们将携手共进,从单纯的“救助”转向“赋能”,致力于推动孤独症人士在各个方面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认识与理解,3月30日,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合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邀请50组孤独症儿童家庭走进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通过专属定制路线、专业志愿者服务与动物互动科普三大核心环节,为“星星的孩子”打造沉浸式疗愈体验。

活动全程贯穿“自然观察+情感联结”的科学理念,结合动物疗愈特性与儿童发展需求,帮助儿童调节情绪、提升社交意愿。


孩子们首先乘坐小火车穿越五大洲,近距离观察黑熊、孟加拉虎、狮子、犀牛、亚洲象、骆驼等野生动物。长颈鹿悠然踱步、斑马成群奔跑的动态画面,替代语言解说激发了孩子们天然的观察兴趣,欢呼声此起彼伏。随后,他们坐上空中缆车,俯瞰五大洲动物群落,360度全景视野带来“万兽盛宴”般的震撼体验,空中科普学堂的讲解更深化了孩子们对动物生态的认知。


活动通过“动物+自然+人文”的综合疗愈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收获成长,也彰显了企业以公益践行社会责任、推动特殊群体福祉的担当。



活动当天,还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北门广场举办2025“点亮星星 爱不孤单”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行动公益宣传及慈善义卖活动。现场,有来自孤独症孩子绘制画作、手工制作的小红花、扎染布袋和马赛克杯垫等,善款将全部捐赠至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用于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公益行动。



同时,一场充满爱与温暖的快闪音乐会更是把当天活动气氛推上高潮,钢琴、吉他、口风琴,十余名孤独症孩子带来精彩节目,歌声、琴声伴着鼓点,吸引现场路人驻足观看,孤独症青年掣飓吉他独唱《和你一样》,以深情的演绎表达了孤独症人士希望与大家一样平等融入社会的强烈愿望,现场还通过摆放来自中山三院的科普宣传内容、答题互动等方式增进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了解。

据悉,活动由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残联指导,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主办,广东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广州长隆主题邮局、广东省诠爱社会服务中心、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提供支持,多家关爱联盟成员单位参与公益宣传。


“点亮星星,爱不孤单”

孤独症的背后

也是一个个被坚强和温暖瞬间

支撑起的生活

一起来了解三个家庭的故事吧~

用伟大的母爱

去对抗“孤独”

4岁的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度孤独症儿童,他的口语能力较弱,生活自理也需要家人的全面照顾。目前,他半天在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半天在康复机构接受专业训练。尽管成长的道路比普通孩子更艰难,但小明的父母从未放弃,用无微不至的爱和坚定的行动,为他撑起一片天。

小明对旋转的东西格外着迷,喜欢盯着车轮看,也爱从滑梯上冲下来的感觉。妈妈希望他能更多地融入社区,经常带他去公园玩,但小明的兴趣比较固定——他总是被车轮、转动的玩具吸引,很少尝试新的游戏。即便如此,妈妈仍然耐心陪伴,一遍遍地引导他探索世界。

为了让小明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妈妈每天骑着电动车,往返两小时接送他去机构,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由于小明几乎没有口语表达,妈妈主动学习各种干预课程,把专业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零食作为强化物,一点点引导他模仿发音,哪怕进步缓慢,她也从不气馁。

在生活技能上,妈妈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小明曾经非常抗拒刷牙,牙刷一放进嘴里就哭闹不止,妈妈没有强迫他,而是用蜂蜜水慢慢引导,让刷牙变成一件不那么可怕的事;如今,小明已经不再哭闹,甚至可以开始慢慢配合完成刷牙。他的兴趣也很鲜明,喜欢画板、水笔和各种图案,还特别喜欢吹泡泡,妈妈常常在洗澡时陪他一起玩泡泡,让日常的护理时间充满欢乐。

小明家庭并不宽裕,爸爸是一名公交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清晨7点多出门,晚上8点才能到家,全家的生活都依靠他的收入。爸爸妈妈一直想带小明去长隆野生动物园玩,但担心小明不适应,加上三人同行对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始终没能成行。

省妇儿基金会工作人员在得知小明家庭这一小小的心愿后,邀请小明家庭一同参加此次孤独症儿童家庭亲子活动,在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长隆野生动物园,全家人都格外期待,这或许会成为小明童年里一次难忘的体验。


在色彩中

发光的“星星”

小倩(化名)今年12岁,目前就读于普通小学五年级,但她的校园生活并不轻松。由于午休时难以安静,常常干扰到其他同学,妈妈不得不每天往返学校四趟接送她。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很久,但妈妈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坚持着。

小倩的世界从三岁多开始就少了一角,那一年,爸爸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妈妈相依为命。一年级时,老师发现小倩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行为表现也与其他孩子不同,建议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最终,小倩被诊断为孤独症,并伴随智力发育障碍。

尽管面临挑战,小倩依然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很喜欢画画,甚至曾在比赛中获得过金奖,画笔下的世界,或许是她表达内心最直接的方式。不过,孤独症带来的刻板行为也体现在她的日常中——她总是重复问别人“你喜欢什么颜色?”,对乐高拼搭格外着迷,也很渴望和志愿者或社工互动。

妈妈今年52岁,从外地远嫁而来,已经很久没回过老家;岁月的痕迹悄悄爬上她的脸庞,记忆也不如从前。她坦言,自己年纪大了,有时候会力不从心,但依然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小倩,母女俩的生活像是一本翻来覆去读的书,内容相似,却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在得知小倩的家庭情况后,2025年新春前夕,社区妇联工作人员链接爱心资源点亮了小倩的“新年微心愿”——她在线上挑选了很久的黏土,那天,社区妇联工作人员入户陪伴小倩一起搭积木、画画,还带她玩了一些简单的运动游戏,小倩特别高兴,笑容比平时多了许多。

小倩的世界或许孤独,但并非没有色彩;她的画里有斑斓的想象,她的乐高积木能拼出不同的形状,而在那些难得的互动时刻,她的眼睛也会亮起来。


梦想是

去“写字楼”上班

天还没亮,林林(化名)就早早起床,熟练地洗脸刷牙,再给自己煮一碗面条;吃完早餐,收拾好东西,背上书包,7点10分左右,林林便开始出门,乘坐两趟地铁去往位于海珠区的一所小学,他目前的工作岗位是学校文印员。

2002年,林林一岁九个月时被诊断为孤独症, 医生说他可能会终生不能自理。而在此之前,林林妈妈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她有一份别人都羡慕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美好的生活似乎刚刚开始。

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林林妈妈也感觉“完蛋了”,自己和孩子的这辈子都完了,就像本来在一条路上走得好好的,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个深渊,再也无路可走。因为儿子有比较典型的孤独症症状,与外界没有什么交流,所以林林妈妈并没有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只是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幸运的是,很快,林林妈妈通过网络渠道找到了有着相同经历的家长互助组织,并在前辈家长们的帮助下,她寻求适合于林林的康复训练机构,并不断各类专业学习,提升自己在养育照看孤独症孩子方面的能力。

此后,妈妈对林林的唯一期望是能够生活自理;她说,20年前自己没有想到,儿子林林能一路走到大学毕业,可以工作、旅游和独立生活。

即便林林表现得再好,但他依然是一名典型孤独症青年,他跟大家聊天的话题基本上离不开地铁、电梯、高楼大厦这些他喜欢的事物,为此,一直以来林林都能很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去高大上的写字楼上班。

由于林林工作有寒暑假假期,去年暑期,在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社工的支持下,林林来到了位于琶洲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帮林林推开了写字楼的大门。

“因为自己曾经受到帮助,所以也要站出来去帮助这个群体。”现如今,林林妈妈也成了“老家长”,并在2024年当选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第一届妇委会主任,她经常帮助找到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的“新家长”,告诉他们林林成长过程中各种支持策略以及成功就业经验。


来源: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广东省诠爱社会服务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