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商务代表团飞抵柏林,试图就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与欧盟展开对话。然而,不到24小时后,冯德莱恩突然公布新一届欧委会提名名单,德国从核心决策层“消失”,法国亦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芬兰、立陶宛等亲美东欧国家。这一戏剧性转折,不仅暴露了欧盟内部的权力裂痕,更折射出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战略矛盾与短视。



一、权力地震:德国为何成为“弃子”?

冯德莱恩的提名名单如同一场政治风暴:德国在欧委会关键职位中无一席之地,法国仅保留产业战略执行副主席的虚职,而东欧国家则掌控了贸易、技术主权、外交等核心领域。这一调整被解读为美国影响力的直接投射——立陶宛、芬兰等国长期追随美国反华遏俄立场,而德国因对华务实态度被视为“不可靠盟友”。

德国的“出局”早有预兆。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税投票中,德国迫于美国压力投出弃权票,却仍被冯德莱恩视为“立场摇摆”。冯德莱恩的“大义灭亲”背后,实则是美国主导的欧盟战略转向:削弱法德轴心,扶持东欧亲美势力,将欧盟彻底绑上“对华脱钩”战车。

二、经济依存与政治撕裂:德国的两难困境

德国汽车业对华依赖度高达40%,大众、宝马等企业视中国市场为生命线。然而,欧盟强推对华电动汽车加税政策,直接威胁德国车企利益。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若欧盟加税35%,德国车企年损失将超200亿欧元。面对这一困局,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在会晤王文涛时直言“反对加税”,却在欧盟框架内无力阻止冯德莱恩的强硬路线。



这种经济依存与政治撕裂的矛盾,在莱比锡宝马工厂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工厂30%的电池组件依赖中国供应链,若中欧爆发贸易战,生产线可能被迫停摆。中国提出的“技术合作+产业链整合”方案,本是德国转型的最佳出路,却被欧盟以“安全风险”为由阻挠。德国不得不在“价值观外交”与“现实利益”间挣扎,最终沦为美欧博弈的牺牲品。

三、欧盟内斗:法德轴心崩塌与东欧崛起

冯德莱恩的班底调整,彻底动摇了欧盟的权力根基。法国原欧盟委员布雷东因与冯德莱恩政见不合被迫辞职,马克龙的“欧洲自主”梦想在亲美浪潮中破碎;德国则因对华务实立场被踢出决策圈,法德传统影响力让位于东欧“新贵”。

这种权力转移的背后,是欧盟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东欧国家借俄乌冲突提升话语权,以“安全优先”绑架欧盟议程;法德则因经济疲软与极右翼崛起,丧失政治主导力。冯德莱恩借机打造“亲美小圈子”,将欧盟推向与中国对抗的前线,却无视欧洲工业界“与中国脱钩等于自杀”的警告。



四、中国的回应:开放包容 vs 零和博弈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国始终以“合作共赢”破局。王文涛访德期间,中方提出三点方案:建立中欧新能源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相互开放绿色技术市场、共建第三方市场。这与欧盟“筑墙设垒”的对抗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同样凸显战略智慧:在匈牙利布局电池工厂,在塞尔维亚建设高铁,这些项目不仅助力东欧发展,更以经济纽带软化其对华敌意。反观欧盟,其“价值观驱动”的排他性政策,正将欧洲推向“产业空心化”深渊——德国大众已计划关闭本土工厂,而中国比亚迪却逆势扩建欧洲基地。

五、历史镜鉴: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

德国的困境,本质是全球化时代“经济理性”与“政治投机”冲突的缩影。冷战思维驱使欧盟追随美国搞阵营对抗,却无视多极化潮流——金砖国家扩员、全球南方崛起已重塑世界格局。若欧盟继续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而非“转型伙伴”,其工业竞争力将进一步衰退。



历史反复证明,封闭对抗没有赢家。1950年代欧洲煤钢联营的诞生,正是法德放下世仇、走向合作的成果;今天的中欧关系,更需要超越零和博弈,以产业链深度绑定替代关税战。冯德莱恩的“权力游戏”或许能短暂迎合美国,但牺牲的将是欧洲的战略自主与繁荣未来。

结语:欧洲的十字路口

当中方专机离开柏林时,德国政商界的焦虑已达顶点——一边是冯德莱恩强推的“去风险化”议程,一边是中国伸出的合作之手。欧洲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做美国附庸,在脱钩断链中自我削弱?还是重拾“务实传统”,与中国共同塑造多极世界?

答案或许藏在莱比锡工厂的流水线上,藏在慕尼黑车展的比亚迪展台前,更藏在欧洲民众对廉价新能源车的迫切需求中。时代从不同情落后者,唯有放下意识形态偏见,才能避免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