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电报”上“中东观察家”账号披露以色列报复伊朗计划的绝密情报文件,引发广泛关注。这其中,以色列的核武器问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其扑朔迷离的状况令人不禁深入探究。
上世纪50年代起,以色列就被怀疑秘密研发核武器。在冷战全球博弈中,一些西方国家将以色列视为中东重要盟友,对其核研发态度相对宽松。法国、美国乃至南非,都被指与以色列有核技术合作或给予支持。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局势危急,外传以色列曾放出“可能动用核武”风声,成功施压对手避免冲突扩大。从那之后,诸多情报和报告表明,以色列在70年代初就掌握了实战级核弹头,此后还不断强化核弹数量与技术,甚至开发出可由战机搭载的战术核武器。
以色列军事(资料图)
以色列在核问题上始终坚持模糊政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有核武器,更不允许国际调查机构检查其核设施。正因如此,外界对其核弹数量的猜测从未停止。从保守估计的80枚,到部分消息传出的200枚,甚至有调查机构认为可能多达400至500枚。有统计按人均计算,中国每466万人对应1枚核弹,美国约每23万人1枚,而以色列平均每4.7万人就拥有1枚核弹,在人均拥核指标上位居世界前列。不过,这些数字终究只是推测,由于以色列官方的缄默,外界难以知晓其核武库的真实规模。
在国际社会层面,联合国多次要求以色列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并开放核设施供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但每次都遭到以色列拒绝。联合国派出的调查团队要么毫无收获,要么直接被驱逐。中东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倡议,也因以色列反对而停滞不前。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十分微妙,一方面积极推动全球核不扩散体系,对伊朗、朝鲜等国发展核武器保持高度警惕并实施制裁;另一方面,却多次在安理会投否决票,阻止针对以色列核问题的调查或谴责提案。
以色列军事(资料图)
以色列如此执着于核模糊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身安全角度看,中东地区局势复杂,周边敌对势力众多,核武器可作为其最后一道坚固的生存保障,在面临重大威胁时,核武器的威慑力能有效遏制对手的行动。而这种模糊态度,既能降低外界因明确其核武状态而可能产生的强烈对抗反应,又能避免引发地区新一轮核竞赛,让以色列在地区军事力量对比中占据有利地位,保留战略上的灵活性。
以色列军事(资料图)
近期“中东观察家”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活动进行着详细侦察,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前国防部副助理部长迈克尔·穆罗伊表示,若以色列报复伊朗计划的战术被泄露,将是严重失职,可能破坏美以信任。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出,以色列核问题背后还牵扯着大国间的复杂关系。美国对以色列核问题的特殊态度,背后既有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也有长期盟友关系的影响,这使得以色列核问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更加错综复杂。
以色列核武器问题历经半个多世纪仍未明晰,其不承认拥有核武器的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家安全需求以及大国博弈等多方面因素交织。随着地区局势的不断变化,这一问题未来走向如何,是否会打破当前的模糊状态,无疑将持续牵动国际社会的神经,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