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篇培训学习心得帖,作者参加了由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举办的全省社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对培训课程深有感触,作者做了自我学习“要点及收获”的书写,现征得笔者同意发布于公众号进行交流分享。
精准对接需求:从“供给思维”到“需求导向”的转变
培训中,“瞄准居民需求,玩转社区资源”的主题让我尤为触动。过去,我们的服务常以“能提供什么”为出发点,却忽略了残障群体真正的“痛点”,我们曾单方面认为“知识获取”是核心需求,却未深入调研TA们在生活技能、社交融合等方面的深层诉求。通过此次培训,我意识到,精准化服务的前提是“蹲下身子倾听”。
未来,我们计划建立动态需求反馈机制。针对心智障碍人士,对内继续提供专业、接地气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外积极链接企业资源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只有将服务与需求深度绑定,才能让公益资源真正“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品牌建设:让助残故事“被看见”
“社会组织品牌建设与传播”课程颠覆了我对公益传播的认知。长期以来,因为人力和资金的制约,维爱忽略了中心项目进程的“曝光度”,总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培训中,讲师强调品牌传播应聚焦“赋能与希望”。这让我反思:公益品牌的核心应该是脚踏实地做事情➕做好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今后维爱打算运用自媒体为心智障碍者群体代言,因为“最好的传播,是让受益者成为传播者。”
规范化与合规化:筑牢公益事业的“生命线”
“规范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法律风险防范”两门课程,为我敲响了警钟。过去,我们在项目执行中更关注服务成效,讲师通过“社会组织合规风险案例”的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规范化不是束缚,而是公益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网”。
致谢与展望:以培训为起点,开启助残新征程
衷心感谢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讲师团队。此次培训不仅解答了我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更让我看到助残公益的广阔可能性。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深化社区协同:联合街道、企业、志愿者团队,构建“资源共享、需求共商”的助残生态圈;强化专业能力:定期组织团队学习,借力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人才,提升服务的科学性;拓展社会影响力:通过品牌传播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残障群体,推动“助残”从“小众公益”向“全民行动”转变。
公益事业的本质是用专业传递温度,此次培训让我更加坚信:只有以残障者需求为圆心,以专业能力为半径,才能画出助残事业的最大同心圆。作为公益人,我们既是残障群体权益的“守护者”,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推动者”。未来,我将带着此次学习的收获,继续深耕服务,让更多残障人士在社会温暖中实现人生价值。
供稿:西安市维爱助残公益慈善中心付淑云
编辑:蔡 妍
校稿:胡 妍
陕西社会组织
电话:029-8520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