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日本政府在3月31日公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最新预估报告,不仅震撼了日本国内,也应让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国家神经紧绷。数据显示,一旦地震发生,在最坏情境下将导致29万8千人直接死亡,1230万人需要紧急疏散,235万栋建筑物将被摧毁或烧毁。换句话说,日本近10%的人口将陷入灾难中心,超过半个东京被夷为平地。



而这一切,政府早在十年前就“预知”。2012年的预估死亡人数为32万3千人,而如今,十年过去,仅减少了10%。一个人口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国家,面对几乎“写在未来日历上的地震”,却只交出了一份如此“差强人意”的答卷,震中未现,震惊已然。

日本自称是全球防灾体系最成熟的国家,制度严密、科技先进、宣传到位。但这份看似坚固的防灾外壳,在真正面对“大概率、高强度、超广域”灾难情境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十年部署,只换来轻微减少的死亡预估,这不是“努力未果”,而是治理体系和国民动员的全面失效。

地震不会等你“开完最后一次专家会议”才发生。而从静冈到宫崎的南海海槽,已经是一把举在日本头顶的定时炸弹。政府自己都承认,未来30年内发生8至9级地震的几率高达80%。这不是“可能”,而是“几乎注定”。2024年8月,日向滩的7.1级地震已经敲响了前奏的警钟——而这次,日本气象厅破天荒地发出了“地震警示”,这意味着连官方都知道,“这不是演习”。



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灾难预估显示的海啸波及范围极广,31个都道府县、764个市町村都将在6级以上震度的强震中受袭,3米以上海啸将无情吞没沿岸地带。在最坏情况下,经济损失将高达270兆日元(约60兆台币),几乎等于日本一年GDP的一半。这将是对日本国家系统、财政能力、公共设施、医疗体系和社会组织的一次“末日级压力测试”。

早在2014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对策基本计划”,目标是将死亡人数减少80%。如今,连10%都做不到。别说“超前部署”,连原地打转都算不上。是基础设施更新不足?还是地方政府协作断层?是居民疏散机制形同虚设?抑或根本上是中央政府早已对“国难”疲软、将“天命”当“政策缓冲”?一场危机的爆发,往往不在天灾本身,而在人祸制造的真空里发酵。

以日本的资源与制度,本不该如此。但这恰恰说明:技术不是万能,制度不是保险,面对长期确定性风险,真正关键的,是国家治理的集体意志,是政治体系的执行力与责任心。



而讽刺的是,日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对美阿谀,在军事政策上转向“新军国主义”,对外强硬姿态频频升级;而对内面对最实际、最紧迫、最具毁灭性的地震风险,却迟迟无法构建起真正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一个政府,如果在资源调配与国家动员中,始终优先武器、忽视人命,那么无论其对外姿态多么硬朗,都是空壳国家的自我欺骗。

再看整个国际格局,全球地震灾害频率持续上升,环太平洋火山带从南美智利到北美加州、从印尼群岛到日本列岛,构成了世界上最活跃、也最危险的地震带。在气候变化与地质压力加剧的当下,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的突发性、级数与毁灭性都有所增强。而日本恰恰位于这条链条的核心焦点。

一个国家,明知风险之大、概率之高、后果之惨,却在10年时间里,只交出10%的改进幅度,其对国民生命的冷漠,恐怕远比任何震级都更具摧毁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