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当地时间3月30日,以色列国防军在社交平台X(前Twitter)上发布了一组由人工智能生成、带有“吉卜力风格”的军人图片,试图搭上这股正在社媒流行的AI艺术潮流。然而,效果非但不“梦幻”,反而引爆愤怒——不仅评论区炸锅,“毁童年”“恶心至极”成为关键词,国际舆论更是群起而攻之。



一边是动漫画风的温柔笔触,一边是步兵、飞行员与军舰的战争景象;一边是幻想中的纯真与善良,一边是正在加沙进行军事打击的国家军队。这场“AI军宣”的蹩脚操作,不只是风格错配,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审美冒犯、情感污染与道德遮羞。

在吉卜力动画中,“和平、自然、反战、人性”是永恒母题,而以色列国防军如今却试图用AI算法把这些本属于宫崎骏世界的美好意象,包装成其“武装力量的温柔面孔”。这不是“拥抱潮流”,这是对文化的篡改、对战争的艺术洗白,是一次令人不寒而栗的“算法操控叙事”。

当以军战机仍在加沙投下炸弹,当联合国持续谴责以色列的人道主义灾难,当上万人流离失所、医院断电、儿童无家可归的时候,以色列国防军却在全球社交平台上发布“吉卜力风格”的AI宣传画,试图用柔和的画风掩盖战争的血腥现实,这种行为不仅冷血,更是侮辱。

他们想表达什么?“我们的士兵也是可爱的”?“我们的军舰也是梦幻的”?还是想让全球网民在转发中忘记:正是这些士兵、这些飞行员、这些军舰,正在执行一场争议重重的军事行动?



这不是第一次以色列在社交媒体上试图重塑战争形象。从高频推文到表情包,从动漫梗图到“拟人化军人”海报,以色列官方英文账号早已深谙网络传播的节奏与语法。他们明白现代战争早已不限于战场,更延伸至舆论场。社交平台是新的阵地,注意力是新的子弹。然而,这种传播策略的最大问题,是完全脱离了人类情感的底线逻辑。

AI生成的吉卜力风格图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投射工具”——它唤起人们对于童年、和平与幻想的温情记忆。将其应用在军宣图像中,是赤裸裸的“情感操控”,更是一种“叙事劫持”:把战争包装成艺术,把军队粉饰成守护者,把冲突漂白成童话。

而在全球对加沙人道灾难高度关注、舆论风向愈发不利以色列的背景下,这种操作不仅无助于洗白,反而进一步激起了愤怒。“你们怎么敢的”“你们毁掉了吉卜力”成为众多网友的一致情绪。

以色列本就因持续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军事行动而陷入外交孤立与国际批评,如今还妄图用算法生成的动漫画风来“软化”国际舆论,实在令人瞠目。外交场合失声,网络空间继续“装乖”,这种极端割裂的传播策略不仅无效,还更加揭露了其刻意操控的本质。



这也暴露出另一个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战争叙事的包装中。AI正在为军事机构、政治团体提供一种“情绪误导”的便捷工具。图像、语音、视频——只需算法驱动,就能在几分钟内生成无限量的“亲和内容”,以干扰事实、操纵舆论、软化批评。但这种技术如果没有伦理边界,只会加速战争的“娱乐化”与“审美化”,最终使民众对现实战争的认知麻木、淡化,直至失控。

吉卜力从来不是为战争服务的。他是对战争的控诉者,是童话背后那一丝关于人类良知的守望。而如今,被用于军队宣传的“吉卜力风格”,就像被拿去伪装子弹的花瓣,美则美矣,污则不可原谅。

也许,以色列国防军的AI图片只是一次“赶潮流”的失败尝试,但它揭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趋势:技术可以漂白图像,却无法漂白现实;算法可以生成幻象,却掩盖不了鲜血。

这场视觉灾难的评论区,是最后的清醒提醒。别再用“童话滤镜”遮住战争的本来面目。吉卜力的温柔世界,不属于任何暴力的外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