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达赖竟然有替身!”1682年,五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圆寂,享年66岁。按照常理来说,高僧圆寂本来就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可是这位却玩出了一出“瞒天过海”的大戏!

在他圆寂后的十五年时间里,依然有个他安排的替身让西藏政局一切如常。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位藏传佛教领袖在走之前到底布了个什么样的局能让西藏政局稳如老狗!



五世达赖的"临终剧本"

首先,五世达赖圆寂之前就做足了万全准备。根据《五世达赖喇嘛传》中的记载,这位老活佛驾鹤西去之前特意叮嘱其门下弟子桑结嘉措,对他说:“我死后秘不发丧,对外说我在闭关修行!”

不得不说,这五世达赖真是有两下子,当时的西藏那可是暗流涌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的势力如日中天,倘若五世达赖圆寂一事被大张旗鼓地宣告,指不定西藏要出什么大乱子!

而五世达赖的弟子桑结嘉措也是个狠角色,愣是找了个跟五世达赖身形相似的喇嘛当“替身”!



此外,桑结嘉措还精心计划了一套障眼法,他首先让这名“替身”穿上五世达赖的法衣,时不时地在布达拉宫的窗口驻足停留。在有些重要的场合,替身也要远远地现身,让当时的权贵都认为五世达赖正在闭关修行。



与此同时,桑结嘉措还严格把控消息的流出,任何想要走漏风声的人都会受到最严厉的惩处。

为了不让外界的人看出破绽以及巩固权利,桑结嘉措甚至还利用五世达赖的威望出来发号施令。最为著名的就是他以五世达赖的名义跟清朝的康熙帝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真是为了中央王朝的支持不顾一切。据后来的统计,这15年间他们总共送了三十二份"活佛手谕",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外部安顿好了,内部同样也不会落下。桑结嘉措在五世达赖之后也在积极地寻找转世灵童,历经千辛苦万苦之后,他最终在门隅地区找到了后来登上历史舞台的仓央嘉措

桑结嘉措在找到仓央嘉措之后就一直在对其秘密培养,为的就是等待时机成熟之后让他以转世之名主持大局。



这场大戏背后的"神操作"

其实,在当时的西藏能够维持15年的安定生活极为不易。当时正值蒙古和硕特部和清朝之间产生对抗,虽然没有在明面上撕破脸,但是也快干架了。如果五世达赖这个有着巨大为命的活佛圆寂,两边势力肯定都会来横插一脚。人死不能复生,五世达赖肯定也是想到今后的西藏百姓安危才出此下策,而这个计谋确实也是把西藏政局给活生生的冻结了15年之久。



当然了,这十五年时间里,西藏也没有闲着,据《西藏通史》的记载,当时西藏的农业、手工业极为发达,布达拉宫的扩建也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大昭寺的修缮工程在五世达赖圆寂后的几年时间里全都顺利完成。

更为震撼的是,桑结嘉措利用“活佛闭关”的幌子竟然还加强了跟内地贸易的往来。据一些史料记载,光是西藏的茶叶进口量就增长了40%左右,丝绸更是翻了好几倍。

不得不感慨,这五世达赖和桑结嘉措的手段真是高明。



在此期间,他暗中也还在栽培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仅每天让他研读各种经典书籍,而且还特地聘请了汉族教师传授汉语,学习中原文化,而这也为日后与清朝建立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世达赖睿智远见结合桑结嘉措老谋深算,在西藏历史上谱写出一幅传奇色彩的政治游戏。

大戏落幕后的"蝴蝶效应"

直到1697年,历时15年的戏剧最终落下帷幕。

仓央嘉措作为第六代达赖开始出现在了历史洪流之中,而此时的西藏政局早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清朝的康熙帝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为了西藏的安定也选择了默许。不过,仓央嘉措作为一个“意外产物”在之后还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从小被桑结嘉措严格控制下的仓央嘉措在被推上达赖的位子之后就暴露自己本性。

他经常在晚上化名“宕桑旺波”出现在各种酒馆,并且还写下了大量缠绵悱恻的情诗流传于世。

而这种所谓的“离经叛道”也被桑结嘉措的政敌利用成为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1705年,蒙古和硕特部的酋长拉藏汗率军攻打拉萨,桑结嘉措兵败葬身尸海之中。

而仓央嘉措在被俘虏送往北京的途中在青海湖旁“神秘失踪”!



之后,有的人说他不久后死于疾病,也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游历山水去了。

但总之,这位“雪域情子”用极为短暂的25年在政坛漩涡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而在清军接手西藏之后也曾发生过一次叛乱,只不过因为其在西藏早已站稳脚跟,很快就平定班师回朝了。



而这场大戏最让人遐想连篇的是到现在都还有很多学者在争论五世达赖到底活了多少岁!其实在1930年,藏学家李有义在布达拉宫的密室中发现了桑结嘉措的手稿,这个困扰多年的秘密终于被揭开。



而五世达赖和桑结嘉措的这波操作也让西藏从此有了“秘丧文化”,据史料记载,后来的圆寂高僧也会效仿这种做法,可以见得这两位的影响在西藏有多深。

总之,五世达赖的"瞒天过海"表面上看起来荒唐可笑,但实际上却深谙了西藏政局的变幻莫测。

正如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游戏之中,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才是更大的智慧。



仓央嘉措虽然被逼入了权利的旋涡之中,但他在禁锢中仍然迸发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光辉。他的那些所谓的“离经叛道”的爱情诗歌实际上却是人类对宗教枷锁的温和抵抗。

即使在三百年后的学者们找到他可能隐居的洞穴,也能在石壁上清楚地看到用梵文刻下的诗句。

最终,政治的烟尘已散,而诗与人同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