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3月31日电 当地时间3月29日上午7时许,由37人组成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等应急救援物资,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落地后,医疗队即刻与缅甸消防救援队会合,奔赴受灾严重的内比都。当日傍晚,救援队伍抵达内比都市区,来不及休整,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当中。


3月30日凌晨5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救援人员从欧达拉蒂利医院废墟下成功救出一名被困近40小时的老人。这次救援行动,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见证了救援人员的专业与担当。

争分夺秒:废墟下的生命接力

缅甸地震发生后第30个小时,隧道救援昆明队在倒塌的欧达拉蒂利医院废墟下,通过踏勘搜寻捕捉到微弱的敲击声。副队长肖敏趴在废墟缝隙处,用手电筒照亮钢筋交错的空间,操着贵州口音大声呼喊:“不要怕!我们来救你了!”话一出口,他立刻意识到语言不通的问题,随即呼唤翻译。通过翻译的沟通,碎石堆深处传来一位73岁女性老人沙哑的回应。老人被困在二楼与一楼坍塌形成的狭小空隙内,身旁是亲人冰冷的遗体。


负责心理疏导和安全观察的副中队长柴时空叮嘱道:“不要让她睡着,我再尝试喂她点水。”原来,老人此前做过开颅手术,此次因伤情复发回医院复查,不幸遭遇地震被困。专业的心理疏导,在老人坚持到获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搜救作业组一组组长龚太万表示:“每一次撞击,既要心细如发,又要迅如雷霆。”救援作业时,不仅要考虑打钻震动可能导致混凝土块掉落,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还要时刻警惕余震和坍塌体失稳的风险,确保救援安全、高效。由于现场救援环境复杂,副队长肖敏指挥实施“从前向后”和“从上到下”两个破拆救援孔后,仍未能救出被困人员。但他毫不气馁,继续指挥开辟第三个作业孔。30日4时36分、4时50分,救援人员先后将叠压在上的两名遇难人员转移出来。4时56分,被困近40个小时的老人成功获救。肖敏反复叮嘱:“担架一定要抬得四平八稳,一定要慢一点。”直到老人安全送上救护车,他才长舒一口气。

科技赋能:突破灾区通信困境


29日23时30分,信息监测中队中队长熊丹对着便携式卫星地面站皱眉凝思、双手快速操作。“我知道大家都在等着我把这里断掉的网接起来,好让失联了十多个小时的我们向家里报个平安,把救援情况第一时间向国内反馈。”30日0时06分,仅用时36分钟,熊丹带领现场通信保障组联合国内通信专家,成功突破地震灾区 “断网”难题,为现场各方救援力量、媒体提供通信保障。熊丹表示:“此次网络中断破冰,是我们队伍在真实灾区的首次应用,说明队伍日常的空天地通信系统研发和模拟实战工作行之有效、行之必要。”

跨越国界:传递真挚的感恩之情


被困老人得救后,队长穆树元带领小队准备继续进入医院主楼勘察时,一位老人双手颤抖着抓住他的手腕,声音嘶哑地诉说着。经翻译和当地消防员介绍,这位老人是救出的遇难人员的家属。尽管救援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老人仍对救援队的辛苦付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语言虽不通,但老人的伤感与真挚,让在场的救援队员们为之动容。穆树元听完翻译后回应:“老人家节哀,我们是中国专业救援队,我们过来就是为了救被困的人。我们带了很多先进的装备,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抛弃任何一名能安全营救的被困人员。”


在休整期间,战斗员武小强和李卓与灾区小朋友和群众积极互动,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让人间真情在灾区熠熠生辉。

多方协作:凝聚救援强大合力


在灾区一线,中国大使馆、外事办、救援医疗队密切配合,科学有序开展救援工作;中石油内比都分公司办事处、华人侨民、志愿翻译等提供各类保障,为一线救援提供坚实支持。在大后方,国家、应急部、云南省委省政府、应急厅、依托企业、队本部等时刻牵挂,提供多重保障,形成强大的后盾力量。


30日上午,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前往欧达拉蒂利医院,慰问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全体成员,对救援医疗队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缅甸开展救援表示衷心感谢。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专业素养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书写了中缅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的动人篇章。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