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奇渊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徐奇渊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01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692字

阅读时间:9分钟

如同打台球时大力出奇迹,特朗普2.0的冲击带来了诸多变数。在此过程中,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关键取决于如何应对。自特朗普1.0开启的贸易战,至今已满7年,如今我们正面临特朗普2.0阶段。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总结过去7年的经验。实际上,党的百年历史也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总结过去的7年、更好应对当前外部冲击,也是很好的历史借鉴。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党历史上的第三份重要决议。这份决议再次强调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和三大法宝。三大法宝包括:党的建设;敢于斗争;扩大统一战线。其中第二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强调的是武装斗争,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则更多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其形式和对应主体随着从战争年代转向和平时期转变而发生了变化。这三大法宝,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实践反复得到验证的宝贵经验。党的建设,实际上对应于把自己的事做好。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主要对应于中美双边关系的处理。扩大统一战线,在国际范围内来看就是要尽可能地扩大国际统一战线,把朋友做得多多的。下面借鉴这三个角度,来谈一谈如何应对新的外部冲击。

一、党的建设:做好自己的事情

对于党来说,党的建设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阵脚要稳。在当前国际形势背景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先也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回顾过去7年,美国两届政府的关税、制裁政策都直接指向中国的制造业。其他也有投资、金融方面的政策,但实际上最终也指向制造业。但是在过去的7年中,中国的制造业表现强劲。不论是出口份额,还是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提升,甚至招致了“产能过剩”的批评和担忧。同时,在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领域,中国近年来也取得了快速突破,进展很快。总体而言,美国针对中国制造业所采取的限制发展措施并未取得成功。可以说,仅仅从制造业领域来看,过去7年我们成功应对了美国的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确实面临一些压力,尤其是近年来内需不足的挑战突出。这也比较好理解,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对经济增速形成了拖累。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关注服务业,事实上,在前面提到制造业表现强劲的背景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停滞。在过去7年中,特别是过去的4、5年中,制造业、服务业部分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总体而言,从过去7年来看,我们很好应对了外部冲击对制造业可能造成的破坏(实际上制造业发展得相当好),但是国内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系统性问题更加突出了。

除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关系需要更好的平衡,外需和内需的关系也要更好的平衡。2024年,净外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0%、拉动增长1.5个百分点。回忆2020年,中央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特别是要降低外需的依赖,让国民经济循环更多依托于内需。但是过去7年间,我们对外需的依赖仍然较高。现在沃尔玛、COSCO向中国企业施压降价,试想:如果现在我们的内需强劲,PPI不是处于负值、而是处于正值区间,中国企业在面对压价时就会更有谈判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把全面扩大内需置于首位,而且特别强调扩大内需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工作。

中国发展空间巨大,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大有可为。当前,我国人均GDP约为在1.3万美元左右,美国是8万多美元,中国是美国的1/6到1/7。差距大是压力也是空间,尽管我国在技术突破方面暂时面临一些瓶颈和障碍,但是也要看到,除了科技领域之外,我国在诸多领域都存在大幅改善提升的空间,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金融市场改革、政府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等等。只要在某个关键领域中实现重大突破,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就将进一步打开,与美国的差距也将明显缩小。只要我国人均GDP仅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就可以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越。因此,在高度关注科技力量对比的同时,也要重视国内的结构性与系统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信心,将发展重点聚焦于国内,把做好自己的事情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经济健康发展,在中美双边关系上我们的底气就更足了。因此,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我们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平衡好应对外部冲击和国内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扭抱缠斗

在中美双边关系的诸多领域我们都面临着斗争的压力,在关键时候必须应招、出招,这要求我们必须敢于斗争。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斗争。当前,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中美经济关系应该脱钩,持有这种极端观点的人往往对华态度最不友好。他们恰恰最希望看到的是,美国对中国加关税,中国全面反制,然后冲突失控、无限升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也要强调善于斗争,避免陷入对方设定的思维框架,避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具体来说,善于斗争要求我们努力做到扭抱缠斗:

一是反制要精准有力。例如在2024年5月,拜登政府对中国价值20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加征关税。我国的反击措施就可以概括为精准有力。尽管回击的金额并非完全对等,但注重打击对方的痛点。例如,将美国相关企业纳入实体清单,或者针对特定农产品进行精准打击。二是在精准反制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发展双边的贸易、投资联系。三是扭抱缠斗的策略也要升级。如果说扭抱缠斗1.0着眼于中美双边关系的直接绑定,那么通过第三方国家来实现中美关系的间接绑定就是扭抱缠斗2.0。中国和所有非美国家都有紧密的经济联系,那么美国也难以摆脱与中国的间接经济联系。

三、扩大国际统一战线

我们需要把统一战线从国内拓展至国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美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地缘政治冲突的因素,但中国与欧洲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地缘经济冲突。后者并不是根本的利益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善的。有个数据我们要注意,来自WTO:我国所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只有34%来自美国,而接近三分之二的措施则来自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巴西、印度、东盟国家等,甚至包括巴基斯坦。

非美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原因值得思考。我们再看另一个数据,我国与160个经济体的贸易关系中,对120个贸易伙伴表现为顺差。我们最近与欧洲同事交流,他们提到,汽车是欧洲的支柱产业,其中德国有800万汽车产业工人,如果这个产业在未来失去竞争力,就业形势将极为严峻。从欧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经济压力很大,在过去这些年的科技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形势之下,感觉到沮丧、焦虑。因此对于这些第三方国家,我们应当换位思考,致力于推动更加平衡的开放格局,平衡才更加可持续;同时还要致力于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格局。

四、从三个层面来看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实际上,扩大内需战略也关系到扩大国际统一战线。所以,还是回到最前面讲的扩大内需。我们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第一个层面,扩大内需是宏观经济政策,是逆周期调节的方向。

第二个层面,扩大内需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点,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眼点。中国应将总需求的重心更多地转向依赖内需,而非过度依赖外需。事实上,美国作为典型的超大型经济体,其经济循环也主要依赖国内需求。因此,扩大内需不仅是一项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更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它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期任务。

第三个层面,扩大内需也是改善地缘经济环境的关键。如果中国能够更多进口,甚至向全世界提供净需求,那么中国与很多经济体的关系将从更多竞争转变为更加互补。我们看到,全球有三大经济区:一是欧盟,其内部贸易占全部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二。二是北美,美墨加三国经济联系紧密,加拿大、墨西哥严重依赖对美国的出口,经济凝聚力也很强,美国是核心。三是东亚地区,这个地区的内部贸易比例较低,我这里的数据比较旧,只有40%多。现在东亚地区的国家主要仍是出口导向,都很依赖对欧美的出口,各国之间的竞争关系很明显。在这种竞争格局下,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时,其他国家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可以更多出口到美国。这种经济基础,必然导致东亚国家在经济上的凝聚力较弱,而离心力较强——虽然中国是这些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最后,回到三个法宝的角度:其一,扩大内需是当前做好自己事情的最直接体现。其二,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越成功,我国在中美双边关系中的斗争地位就越主动、就越有利。其三,从扩大国际统一战线的视角来看,中国也应当全方位扩大内需,与第三方国家实现更加平衡的经贸关系,这也是改善地缘经济环境的关键点。

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不代表CMF立场。

赵忠:“投资于人”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刁大明:从南非到硅谷,他们正推动美国外交政策潜移默化?

Liu Xiaoguang:Improving indicators say China gains new momentum

杨瑞龙组织经济学研究奖评选公告

李三希:技术、平台与创新

【荐书】吴晓求著《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