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31日讯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农谚,道出了盐碱地曾经给农民带来的“痛楚”。近年来,利津县不断做好盐碱地改良大文章,让昔日的“贫瘠地”蝶变成了一个个的“丰产田”。


在利津县汀罗镇渤海农场二分场的5000亩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项目施工现场,一块块过去大小不等、坑洼不平的盐碱地在各种机械的“魔术手”中摇身变为利于耕种的高标准农田。

“我身后的这块土地面积为168亩,目前正在进行土地精平作业。2024年,我们对这块土地做了全面的暗管排碱铺设,铺设之后,用深翻犁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深翻作业,在今年进行了土地精平,是为了后期做这个大豆玉米的复合种植做准备。”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分场场长刘哲澔告诉记者。


地下水含盐量大、PH值高是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了使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汇邦渤海农业遵循“盐随水升、盐随水降”的水盐运动规律,把带有小孔的排碱暗管埋于地表以下0.8米至1.5米处,结合灌溉淋洗将盐分排走,以逐步降低土壤含盐量。

“做暗管铺设,是为了在大水压碱的过程中,将土壤里边的多余盐分通过暗管排到旁边的排水沟中,达到降盐洗盐的目的。做那个土地的深翻作业,是经过一冬天的冻融将地底土翻上来,打破犁底层,经过冬天的冻融,瓦解这个犁底层的封闭作用,使水能更快地渗透土壤,带盐洗盐。”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分场场长刘哲澔告诉记者。


利津县有盐碱地4万多亩,土壤高盐、高碱、有机质含量低。有的地方堪称是“不毛之地”。以前,农民开荒盐碱地,主要利用“高抬田、深挖沟”排碱模式改良土壤,致使农田沟壑纵横、土地细碎化严重。在近年来的土地综合整治中,利津县实施的一系列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项目极大改变了上述现状。昔日“贫瘠地”正逐步蜕变成“丰产田”。

“我旁边的这块地呢,原来是中重度盐碱地,含盐率在5‰以上,经过降盐措施,可以达到现在的盐碱度能达到2‰以下。现在我周围的这片土地,面积是5000亩,每年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的产值每年可提升100多万元。”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分场场长刘哲澔告诉记者。

闪电新闻记者 宋瑞星 陈海涛 东营台 陈文新 黄宇翔 利津台 崔立学 陈菲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