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映了一部青春系列的电影,直接扑街了。

网上就有了相关的话题:现在的青春片为什么卖不动了?

不是青春片卖不动了,是这些青春片的发起者,三观、文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匹配不上观众的口味了。

都是谁在看电影?

看电影的群体的整体学历在提升。

看电影人群,学历低了是专科,学历高了是博士,大多数是本科生和研究生。

这些人的青春,绝大多数没有打架斗殴,没有流产,没有那么多恶劣的事情,大多数人的青春是坦荡的,是努力的,是蓬勃的,是向上的。

青春懵懂,有喜欢的人,也是有分寸的。



这是正常人的正常青春。

而且我们必须要承认,学历越高,格局越高,越关注细节。

随便堆砌一些叛逆的青春,拍成片子,这根本就不符合大众的审美。

一个网友说得好:高考200分到300分的群体拍出的片子给高考500分以上的人群看,怎么可能拍出符合大众口味的青春呢?

因为经历不一样,世界观本就不一致。

所以电影不卖票,要找自身原因,过年上映的《哪吒二》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拍的东西好,拍的东西有深度,观众自然去买单。

高考600分以上的导演,拍出的东西才敢走向世界。



高考的价值还在提升

有一些人,本身就是学渣,毕业以后也许过得还不错,所以就草率得出一个结论:学习好的都是书呆子,高考根本没有用处。

实际上呢?

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高考的价值一直在提升。

很多事实说明,高考分数高的人,足够自律,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清晰的思维,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他们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很容易出彩的。

也许很多人高考分数不低,终其一生,都是普通人,这很正常。

但是那些行业的佼佼者,绝大多数都是精通学习的,也一定是擅长考试的。



正确对待考试,水到渠成

最后想要聊的一个关键话题就是“正确对待考试”,通过应试教育来选拔人才,是目前最靠谱的方式。

我们的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太多扎扎实实的人才了。

就连杨振宁在讲座中都谈到了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中国教育系统出来的孩子,基本功非常扎实,而美国教育系统出来的孩子,基本功明显比不上中国的学生。

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

如果为了考试而教育,为了分数而打压,那才是迫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但是如果正确引导,重视习惯的养成,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培育,保持一颗平常心,从期待分数,到静待花开、水到渠成,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



“不卷”和“重视习惯养成”可以并存

现在有一些家长一提到学习,就说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让孩子学习,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

这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既要又要,既要孩子身心健康,又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强大起来。

这两者本来就可以并存,一点也不矛盾。

只要家长调整好心态,从盯着分数看,转椅到“水到渠成”,一切都好办多了。

抓习惯,抓运动,多陪伴,多沟通,多引导,多鼓励,少打压。

举个小例子,孩子幼儿园的时候,与其天天逼着孩子识字、算数、背诵古诗词,不如多带孩子接触自然,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多引导孩子正确思考。

识字、算数、背诵这些比较枯燥的内容,孩子一定是不喜欢的,家长也没有必要强行给孩子施加压力。

但是以后孩子势必要接触这些东西,所以可以换一种方法,在接触大自然的时候,融合进入数学的知识,融合古诗词,这样学习就融入了生活。

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方法,健康引导,虽然我们不卷,但是孩子高考两三百分,真的说不过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