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和大家分享了华仔的“天各一方”,第二天和大家分享了“昨夜的渡轮上”,第三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大地恩情”。

我昨天先行在视频号上分享了“大地恩情”这首歌,这首歌是80年代香港電視劇《大地恩情》的同名主题曲,这部电视剧共70集,我一集都没看过,因为我没有找到可以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渠道,但是我查询了一下这部剧的一些资料,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农村的故事,这是一部没有真正的男女主角的电视剧,因为是分单元剧,所以每个单元的演员都是男女主角。

当时卢国沾写了这首歌,黎小田作曲,关正杰是这首歌的原唱,张学友也在1984年以这首歌参加歌唱比赛获得了比赛冠军,从而出道,1995年刘德华也在粤语翻唱专辑《Memories》翻唱了这首歌,并且还特地拍摄了一个MV,2004年演唱会上自己也表演了这首歌,还在嘉宾邀请环节上,邀请到张学友和自己一起共同演绎这首歌。

当舞台上刘德华和张学友一起演唱这首歌,两种不同的味道就像两种不一样的调味品混合在一起,炒出了一道美味的佳肴,两人同台表演的《大地恩情》也成为了一曲经典。今天就来分享华仔在书中《我是这样长大的》是怎么和我们分享这首歌的,这首歌和他小时候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分享自己故事的时候,华仔的开篇文字写的是很有意境,他说“一望无际是中国悠长历史,永无止境是探讨它的趣味”。你看华仔开篇的时候用了“一望无际”和“永无止境”在这两句话上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写作手法我觉得很棒,“一望无际”是我们经常用来形容大草原啊,海洋啊这种空间景观的时候进行描述,增加一种空间感,华仔在这里用来形容中国历史的绵长,通过这种想象空间去具象化时间的维度,我觉得这种抽象概念的写作方法,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增加视觉上的想象力。

同时下一句用“永无止境”又将上一句的时间概念投射到了对事物认知活动的领域上,用“探讨”这个抽象的形容词形成了对仗式的首尾呼应效果。就这两句在开篇的时候,刘德华就让我们感觉到了中国历史的宏达,这两句华仔既有古典诗词的凝练之美,又展现了华仔现代文学水平的技巧,刘德华的文学修为,在34岁的时候可见一斑。

在“大地恩情”这一篇幅中,华仔从介绍自己出生于农村,到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再到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朝代,都表达出了自己对历史文化浓厚的兴趣,我这就能理解刘德华为什么是一位写词那么厉害的人了,他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悄悄的学习,就像陈芷菁在自己博文写到过,刘德华说过想要成长和进步,就一定不要收工后去夜店,去酒吧,而是要回去多读书,多学习。

1995年的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但是在书中华仔就直接认定了香港人也是中国人,刘德华从骨子里就一直藏在爱国的情怀,在1997年后创作的《中国人》更是说明了这一切。妈妈在丑,也是自己的妈妈,妈妈的付出,才是真正的美。

在书中华仔也对于崇洋媚外这么一个行为,表达了自己的不理解,也保留了自己的看法,华仔认为这个的东西,并不比外国的差,还从服装设计上举例说明,但这又能怎样,依然只能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做一个跟风的少年。这段文字,也表现出了华仔对这种“崇洋媚外”的无奈和感慨。其实我也挺讨厌“崇洋媚外”的人,我身边有个朋友总说日本好,要去日本什么什么,我就呵呵。日本好啥呢?除了动漫好,还有啥好的吗?

刘德华又说道音乐,认为音乐在创作上比任何空间都要广阔,都要自由,所以他说自己在电影事业的中途加入了音乐事业,还分享了自己从小就听了很多中国歌曲,民族音乐,也说这种影响,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到,他很多作品都有很浓的中国味,但是在音乐创作上,他说不会墨守成规,会吸收不同的音乐,然后创作出更好的音乐,这就是力求上进,不满足现状的华仔。

刘德华表示《大地恩情》就是一首中国味非常浓厚的歌曲,在翻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华仔说坚持音乐以中国乐器来演奏,然后在这个过程有受到过阻挠,但是他的坚持,让这首歌最后还是安装他的想法成事,成品听下来,也觉得非常的理想,这首歌也是翻唱专辑中,最后完成的一首歌。在文章中还说到了杜自持参与到这个唱片的制作,大家的新学,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2025年1月份演唱会的时候,华仔会在唱《爱不完》的时候,特别感谢杜自持了。

在文章中,华仔34岁的年纪,就已经担心过自己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跟风的老年,如今30年过去了,我觉得刘德华没有成为跟风的老年,而是成为了带领时代的少年。

好啦,明天我们继续第四集《仍然记得那一次》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