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李展眉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首次透露:搭载讯飞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将于年内落地,届时用户可亲身体验其技术实力。
这一消息犹如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将这家以语音技术闻名的AI巨头推至智能驾驶赛道聚光灯下。
一
过去十年,科大讯飞凭借语音识别技术稳坐汽车智能座舱领域的“头把交椅”,但其野心远不止于此。
对比传统车企依赖海外技术供应商的现状,讯飞选择了一条“全栈自研”的硬核路线——基于全国产化平台训练的星火大模型,不仅将人机交互速度压缩至1.5秒以下,更支持60余种语言无缝切换,成为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出海的核心技术支撑。
更令人瞩目的是,讯飞将多模态大模型与自动驾驶深度融合。例如,其端到端模型直接实现从传感器输入到轨迹输出的全链路闭环,相较传统分模块方案,规划拟人化程度提升40%,复杂场景适应性更强。
李展眉直言:“智能驾驶必须用体验说话,而非纸上谈兵。”
二
如果说技术是矛,生态则是盾。讯飞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堪称“无孔不入”:从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智慧声场的无麦K歌,到企业数智化管理系统,其合作车企覆盖国内外90%主流品牌,包括北汽、奇瑞、上汽等出海十强中的八家。
以近期与北汽集团的战略合作为例,双方不仅联合开发多语种智能驾驶车型,更推出“刷脸订咖啡”等创新场景,将车载交互从功能需求升级为情感体验。
这种“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让讯飞在车企智能化转型中扮演着“军师”角色,而非简单的供应商。
三
尽管技术光环加身,讯飞的智驾之路并非坦途。2023年其股价一度暴跌70%,市场质疑其“技术强但盈利难”;然而随着星火大模型在汽车场景的规模化落地,2024年起股价逆势反弹70%,市值逼近1300亿元。
这背后,是资本市场对讯飞“烧钱换未来”策略的重新审视——仅2025年前三个月,讯飞便接连成立集成电路、智能车公司,甚至投资AI基础设施企业,构建从芯片到算法的全产业链壁垒。
但挑战同样严峻。百度、腾讯等巨头已携百亿级投入杀入智驾赛道,而车企对成本极度敏感,讯飞能否在“技术溢价”与“价格战”间找到平衡点?其力推的国产算力平台能否打破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这些问题仍待时间检验。
四
讯飞的野心早已超越单点技术突破。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在2025年两会上呼吁:“国产大模型绝不能在别人地基上盖楼!”这一表态揭示了讯飞的终极目标——以星火大模型为核心,串联芯片、车载系统、数据生态,打造完全自主的智能驾驶中国方案。
若年内量产车型如期交付,讯飞或将掀起智能驾驶领域的“体验革命”。这场战役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转型成败,更映射出中国AI技术从跟随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