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中东局势如同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断裂。3月15日,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发起大规模空袭,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后将矛头直指伊朗,称胡塞的“一举一动均由伊朗指挥”,并警告伊朗将承担“可怕后果”。而伊朗的回应同样强硬: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3月31日明确表示,若美国轰炸伊朗,将遭到“强烈打击”。一时间,“美伊开战”的猜测甚嚣尘上。但这场战争真的会爆发吗?答案或许隐藏在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困境中——美国若对伊朗动武,将是一场远比打击胡塞武装更复杂、更危险的豪赌。
美国对胡塞武装的打击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暴露了其战略困境。自3月中旬以来,美军多次空袭也门,试图削弱胡塞武装的军事能力,但胡塞武装不仅未被击溃,反而在48小时内三次宣布袭击美国航母“杜鲁门”号,展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更关键的是,胡塞武装的背后是伊朗的支持。伊朗通过资金、武器和情报的输送,将胡塞武装打造成中东地区的一枚“代理人棋子”。然而,美国对胡塞的打击并未让伊朗退缩,反而激起了伊朗及其盟友更激烈的反扑。
但伊朗与胡塞武装的“角色”截然不同。胡塞武装是一支地区性非国家武装,而伊朗是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完整军事体系和复杂地缘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伊朗的军事实力远超当年的伊拉克,其弹道导弹库覆盖中东大部分美军基地,地下军事设施隐蔽且坚固,更通过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代理人网络,形成了一张“区域防御网”。若美国对伊朗开战,面对的将不仅是正规军的对抗,还有遍布中东的“影子战争”。
美国并非没有考虑过对伊朗动武。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威胁,若伊朗拒绝在核问题上妥协,将面临军事打击。但现实是,美国的经济和军事能力已今非昔比。截至2025年,美国国债规模突破22万亿美元,而一场类似伊拉克战争的军事行动可能消耗3万亿美元以上的军费。更棘手的是,伊朗的地形和人口规模远超伊拉克。伊朗高原多山的地貌适合游击战,8000万人口中不乏宗教凝聚力极强的群体,美军若陷入地面战争,伤亡数字可能远超伊拉克战争的1万士兵死亡记录。
历史早已给出警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让美国深陷泥潭近20年,而阿富汗的“帝国坟场”更是成为美国军事史上的伤疤。伊朗的抵抗潜力甚至更强——一名伊朗高级军官近期威胁称,若美国发动攻击,伊朗将直接打击位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英美联合军事基地,那里部署了美军最先进的B-2隐形轰炸机。这种“以攻代守”的战略,意味着战争一旦爆发,可能迅速蔓延至中东以外,甚至波及全球能源命脉霍尔木兹海峡,导致油价飙升至每桶120美元以上。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对胡塞武装的打击“敲山震虎”,既支持以色列,又逼迫伊朗妥协,同时向国内展示强硬姿态。但这种策略的效果适得其反。胡塞武装的声望因对抗美国而提升,伊朗则通过声援胡塞和威胁报复进一步巩固了“反美阵营”的团结。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军事行动未能解决根本矛盾——伊朗核问题。尽管美国施压要求谈判,但伊朗坚持“绝不接受外部强加的条件”。
与此同时,美国的国际盟友体系正在松动。英国虽然谴责伊朗对迪戈加西亚基地的威胁,但也强调“推动局势缓和”优先于军事对抗。俄罗斯则伺机而动,若美伊开战,其可通过能源出口和地缘博弈大幅提升影响力,甚至复制在叙利亚“用代理人战争消耗美国”的模式。而中国和土耳其等国也可能借助中东乱局,加速自身的经济和战略崛起。
眼下,美伊双方都在玩一场“胆小鬼博弈”。美国试图以军事威胁逼迫伊朗回到谈判桌,而伊朗则通过展示报复能力和区域影响力增加美国的决策成本。但这种博弈的容错率极低——一次误判、一次擦枪走火,都可能引爆全面冲突。
对于美国而言,打击伊朗的代价远高于打击胡塞武装。后者是局部冲突,而前者可能演变为一场重塑中东格局、拖垮美国国力的全面战争。即便美军能凭借技术优势在初期取得战果,后续的占领、维稳、应对代理人袭击等问题,足以让美国陷入比伊拉克战争更深的泥潭。
而对于伊朗,战争虽意味着巨大风险,但也可能成为凝聚国内民意的“催化剂”。在长期制裁下,伊朗社会矛盾加剧,但外敌当前的威胁反而可能转移内部压力,强化政权合法性。
2025年的中东,战争的“幽灵”仍在徘徊,但理性的声音尚未消失。3月31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只要美国证明“可信度”,间接对话仍可继续。这或许为局势留下了一丝转圜余地。
美国是否敢打伊朗?答案或许藏在特朗普政府矛盾的行动中——一边对胡塞武装狂轰滥炸,一边又避免直接触碰伊朗红线。这种“边缘政策”的本质,恰恰暴露了美国的犹豫:它既想展示霸权,又惧怕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而伊朗的强硬,则是对这种犹豫的精准反击。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春天,唯一确定的是:战争容易,收场难。无论是美国还是伊朗,都需要在悬崖边找到退一步的智慧。否则,中东的火药桶一旦引爆,全球都将为这场豪赌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