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下旬,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在访问印度期间,公开宣称中国是菲律宾与印度的“共同敌人”,试图以南海争端和中印边境矛盾为借口,将印度拉入美国主导的“反华小圈子”。这一表态标志着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首次以“敌人”定义中国,突破了过去以“争议方”自居的模糊立场。
然而,布劳纳的拉拢行动遭遇冷场。印度外长苏杰生与总理莫迪接连表态,强调“分歧不应演变为争端”“竞争不应升级为冲突”,明确拒绝被菲律宾拖入对抗中国的阵营。这一外交挫折暴露出菲律宾在地区事务中的孤立处境。
3月27日,菲律宾调查局突然宣布逮捕6名外籍人员,其中5人为中国公民。菲方指控其“对军事基地进行非法侦察”,声称被捕者使用无人机监视美国军舰动向,并扣押了手机、无人机等所谓“间谍设备”。
然而,调查细节显示,被捕人员中包括合法劳工和普通游客;所谓的“间谍设备”仅为民用级无人机和手机;菲方指控的“关键证据”是一张记录港口船只动态的中文纸条,但无任何涉密内容。中国驻菲使馆严正驳斥这一指控,指出菲方“证据”牵强附会,涉嫌政治构陷,并要求保障中国公民合法权益。
在菲律宾发起系列挑衅的同时,美国部署在南海的航母战斗群突然撤离敏感水域。这一反常举动被解读为美国对菲律宾行动的“冷处理”,或是担忧局势失控引发中美直接冲突。但分析认为,美军撤离更可能是一种战术性调整:美国不愿因菲律宾单边行动而承担军事风险;通过“进两步退一步”维持对华施压的灵活性;配合菲律宾制造舆论攻势,将中国塑造为“区域威胁”。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执政以来,国内通胀率持续高企(2025年3月达8.2%),农业危机与能源短缺加剧。通过炒作南海议题,菲政府试图将民众不满导向外部矛盾,掩盖治理失效的现实。菲反对党人士披露,此次“间谍案”逮捕行动恰逢国会审议新财年预算前夕,疑为转移公众对军费暴增43%的质疑。
菲律宾近年与美国签署《访问部队地位协定》《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军使用菲9处军事基地,并计划年内与加拿大、法国等签署同类协议。这种“军事多边化”策略看似扩大盟友圈,实则使菲律宾沦为大国博弈的“马前卒”。
菲海军主力舰艇均为美国二手装备,需美方技术支持;2025年美菲“盾牌”联合军演规模创纪录,5000名士兵演练“死守吕宋岛”,暴露其防御重心从海上争端转向陆基对抗。但这种依附关系代价高昂:菲学者指出,美军基地扩建导致苏比克湾等地环境恶化,当地渔业损失超2.5亿美元。
菲律宾决策层存在两种误判,认为中国在台海、东海压力下会对南海让步;迷信美国“印太战略”的军事承诺。
然而,中国在黄岩岛、仁爱礁等问题上始终保持“有理有节”的反制:既通过海警船常态化巡航、渔民作业强化实际控制,又避免军事升级。这种“斗而不破”的策略让菲律宾的挑衅难以取得实质突破。
尽管美国防长奥斯汀在访菲期间宣称“对菲安全承诺坚如磐石”,但行动上却显露矛盾。航母撤离后调往中东地区,中国周边的航母再次清空,美军仅以P-8A反潜巡逻机象征性支持菲方行动;美国会已搁置对菲1.1亿美元军援拨款,要求菲方先“证明对抗价值”;日本、澳大利亚对菲激进路线持保留态度,拒绝签署联合巡航协议。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折射出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资源投入与战略野心的失衡。
面对南海紧张局势,东盟国家集体选择“静默外交”,印尼、马来西亚加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强调“非军事化解决”;越南暂停与菲律宾的联合油气勘探谈判,避免卷入对抗;新加坡智库发布报告,指出2025年南海舰机对峙次数同比下降12%,显示多数国家不愿跟随菲律宾冒险。这种区域共识进一步孤立了菲律宾的挑衅行为。
中国在事件中展现出“软硬两手”的成熟应对,山东舰航母编队完成南海战备巡航,歼-35舰载机首次公开亮相;海警2304舰装备76毫米舰炮,实现执法力量军事化升级;重启中菲渔业合作对话,承诺进口20万吨菲热带水果;通过“一带一路”项目为菲基建注资14亿美元,分化菲国内亲美势力。这种“威慑与安抚”并重的策略,正在重塑南海力量平衡。
菲国内已出现反战声音,前总统杜特尔特公开批评现政府“为美国火中取栗”;民调显示63%民众反对“为争议岛屿开战”;商界领袖联名致信总统,警告对华冲突将导致旅游业损失30亿美元、香蕉出口崩盘。这些压力可能迫使菲政府在未来数月调整策略。
美国在南海的真实意图逐渐清晰,提供情报和外交支持,但避免军事直接对抗;鼓动菲律宾等盟友消耗中国资源,延缓中国崛起;通过“间谍案”等叙事战抹黑中国国际形象。对此,中国需做好“法律战”“舆论战”“心理战”的长期准备。
中国破局的关键,公布南海历史档案、加快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夯实主权依据;推动“南海能源共同体”,将菲律宾纳入多边开发框架;对菲挑衅行为建立“行为-后果”清单,实施分级制裁。
菲律宾近期的系列动作,本质上是将国家命运捆绑于大国博弈的危险赌博。而中国始终以“南海和平稳定维护者”的姿态,既捍卫核心利益,又为局势降温留有空间。历史将证明:任何企图以“小圈子”对抗国际公义、以政治操弄践踏法治精神的伎俩,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