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改善关系,印度打算动真格,以此向美国发出信号对冲关税压力,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印度方面可能的示好呢?



3月25日,据观察者网引述印度媒体《印度快报》报道,在美方持续加征关税的背景下,随着中印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印度政府正在考虑放宽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对中国实施的一系列限制以及打压措施。

据《印度快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新德里方面可能将推出一揽子措施来改善双边经贸环境。

其中包括人员往来便利化,放宽针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审批限制;

考虑取消部分针对中国商品的歧视性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计划重新评估此前被禁的部分中国移动应用程序;

以及印度可能会逐步向中国投资打开大门等等。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在与中国改善关系这个问题上,印度方面确实开始动真格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印度此前所做出的一些限制打压中国的事。

在2020年,中印边境发生冲突之后,印度便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措施。

这一方面是因为敌视中国;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想要加快推动印度制造发展,也就是逐步减少对中国制造技术与资金的依赖,转而依靠美西方的所谓支持,来实现印度的崛起。

比如2020年,莫迪政府就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所谓“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该计划核心内容是,只要相关领域的企业在印度扩大生产,那么就能获得现金激励,以此来扶持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



根据当时印度政府的计划,他们打算在2025将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提升至25%。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四年过去了。印度虽然向相关领域的制造企业,提供了不少的现金奖励。

但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竟然不升反降,直接从2020年的15.4% 降到现在的14.3%。

目前,已经有消息透露称:印度政府已经决定不再延期这个激励计划了。

换句话讲,印度方面希望以“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计划,已经正式夭折了。

在此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现在开始“动真格”寻求跟中国和解了。

这一方面表明他们开始慢慢收敛对中国的敌意;

另一方面,这显然也是希望能够获得中国的帮助,扶持印度制造的发展。

客观讲,印度现在寻求跟中国改善关系,虽然部分受到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施压的外因推动,比如特朗普表示要对印度加征关税,但根本动力还是源于印度经济发展对中国市场、资本和产业链的现实需求。

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在中印新一轮谈判中,中国天然就握有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应当以系统性思维善用这一有利态势。

比如,主动引导对话方向,抓住印度的某些“急迫且难以割舍”的需求,来换取其在关键问题尤其是中方更加关切议题上的务实态度。

直白点说,就是在印度更加需要中国的时候,我们也要把握住这个难得的窗口期,通过精准的利益交换,实现我方利益最大化。

同时,将短期优势转化为长期互利格局,最终实现中印关系的良性重构。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印度这个国家的口碑的确不敢恭维。

因此跟他们进行合作,我们要采取分层推进、稳扎稳打的策略,也就是在项目谈判和合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一点点稳步推进,先积累互信后,再递进式地触及一些更加复杂的环节。

除此之外,在涉及一些核心技术、资金投入以及收益分成等敏感环节,更加要防止印度方面出尔反尔。

当然,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中印经贸关系有望开启新的篇章,这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有助力于重塑亚洲甚至全球经济格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