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体验多肉植物种植、在温室内调动“五感”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和植物专家互动交流……3月30日,第二十三届新京报小记者首场月度活动开启,30多名小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世界花卉大观园,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植物科普知识、与工作人员采访交流。
小记者们在花卉大观园温室内俯身去闻胡椒木的气味。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动手体验多肉植物栽培
“这个是熊掌,叶片有茸毛,带着齿状;火祭叶片呈长圆形,如果光线充足,它的叶片会由绿色变成深红色……”在植物科普大课堂,世界花卉大观园工作人员宫老师拿起多个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和小记者们一一介绍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在这里,小记者们将亲手体验多肉植物栽培的过程。动手之前,宫老师给小记者们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多肉植物科普课。“大家都知道多肉是沙漠植物,它们原生于非洲南部沙漠,所以多肉喜欢温暖的环境,且不喜欢水。但是大家记住,夏天放在室外不能暴晒,否则容易把叶片晒伤。”从多肉植物的生活环境到繁殖方法,宫老师带小记者们一一了解。“有些多肉植物可以根系扦插,也可以叶片繁殖。”
全面了解多肉种植知识后,就到了小记者们最期待的动手体验环节。“第一步,先把塑料盆里边放上1/3的土,因为盆比较大,先放土的目的是给多肉垫一下高度;第二步把多肉原装的盆儿脱掉,然后放在盆中摆正……”
在宫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按照步骤操作,用手护住花头,用土把花盆周围填满、压实。“尽量不要填太满,给浇水留有空间。”小记者们种好后兴奋地托起自己亲手种下的多肉,给身边的人展示。
小记者们在植物科普大课堂动手体验多肉植物栽培。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全方位探索奇妙植物世界
“这开着漂亮花朵的是曼陀罗,是剧毒植物,在古代被作为蒙汗药,现在在医学领域用于麻醉,大家接触这种植物一定要小心。”“这里种的两种棉花桃已经炸开了,一种颜色看起来是脏脏的茶色,这是一个专门的品种——彩棉……”“这种植物的名字大家肯定都听过——两面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它的叶子是不是正反两面都可以看到‘针’?”……
在动手体验植物栽培后,小记者们在世界花卉大观园讲解员张荣新的带领下,依次走进蔬菜瓜果园、热带植物温室、沙漠植物温室等,一路走走停停,讲解员向小记者们科普植物的绞杀现象、花瓣上的蜜导对于授粉的重要作用、沙漠植物的进化特点等自然生态知识。
蝴蝶兰组成的花瀑布从空中倾泻而下,橙色的炮仗花像绽放的烟花热烈开放,百年老榕树等各种珍稀植物点缀着卡特兰、文心兰等品种,孩子们走进这个奇妙的植物世界,调动所有感官,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指触摸……全方位探索这座植物知识宝库,小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拍下吸引自己的奇特植物;还有小记者手拿本子和笔,详细记录下学到的知识点。
“到场馆参观,讲解员的讲解很重要,如果我们自己走马观花,是很难看出门道的。”一位小记者说道。
小记者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捕蝇草等植物特性。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深度采访互动,开启科普探索
“老师,您刚刚说蓖麻种子有毒,那为什么还要榨取蓖麻油呢?”“特长丝瓜除了比普通丝瓜外形长以外,还有什么区别?特长丝瓜可以吃吗?”“捕蝇草可以吞食多大的昆虫?甲虫这样外壳坚硬的可以吞食吗?”……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讲解员对小记者们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实际上,新京报小记者们此行之前,就通过查资料、思考讨论等准备了采访提纲,在合适的时机对讲解员和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记者了解到,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拥有热带、亚热带、沙漠和温带气候区的2000多种特色植物、50余种各大洲代表动物、100余种昆虫和动物标本,是全国科普基地与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的优质资源单位,并开发了专业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引导青少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
“突然发现,植物是非常奇妙的,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生存策略。比如多肉植物,它为了适应干燥炎热环境,就会把自己的叶子长厚一点来储存水分。”来自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四年级(1)班的小记者辛禹垚表示,自己以后想从事植物研究相关的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多积累相关知识。
张荣新告诉记者,大观园内有着丰富的植物科普资源,非常欢迎孩子们来到这里观察、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开启他们对于植物的好奇和探索欲,进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