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一天,任博士在常熟购入自己的房产,将家真正安在了这里。
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任博士2020年从海外归来,怀揣将工业固废转化为环保建材的梦想,投身于绿色低碳产业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彼时的他重点关注的就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最终他选择了常熟。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底蕴深厚、古今交融。可于庭院深处体验“江南印象”,也可在山水之间产业园中感受新风劲吹。
眼下,这座千年古城,与自己较上劲了。
在3月28日举行的“智链未来”常熟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智算未来城启航活动上,人们看到这座千年古城,再次走在时代最前沿。
常熟,是江苏明确定位的“科创产业高地”,是上海大都市圈中的“智能制造功能节点”。1分钟生成电脑横机编制文件,2分钟设计出百款针织毛衫,3分钟“出品”一件独一无二的成衣……类似场景每天都在常熟演绎。
走进常熟的波司登智能制造生产基地,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去年底,江苏波司登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数字驱动品牌服装“研产供销服”全生命周期智慧运营案例,入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国典型,为行业唯一。
常熟,正在“智”变。
在前述活动上,总投资超150亿元的28个重点项目签约入驻常熟智算未来城。
作为常熟“南园、中城、北谷”三大创新核的中心,智算未来城汇聚了包括中国移动、华为、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在此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涵盖工业质检、智能网联车、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细分领域。
常熟的自我较劲,是城市发展的自我拷问:在科技浪潮中,县域城市如何发力?如何精准找到产业发展的胜负手?
前者是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后者则需要对未来的精准研判。
近年来,常熟累计推动超2000家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4500个,全市机器人保有量突破3.3万台(套),省级以上数字化智能化标杆超1300个。通过引导重点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各环节,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35%。
既要做人工智能发展的“试验田”,也要做创新成果转化的“孵化地”。
去年,常熟出台《常熟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确定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选择,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城市建设。
该方案重点聚焦工业制造、检验检测、外贸新业态等13个细分领域,着力构建“高算力、大模型、强应用”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同时聚焦产业生态、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三个方面,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政策。
企业需要测试场?建!
人才需要实践平台?给!
现在,常熟已在纺织服装、检验检测、医疗健康、低空巡检等产业领域形成显著先发优势,28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及49个典型场景案例都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重要拼图。
接下来,智算未来城将以“AI产业运营”为核心,围绕具身机器人、智造、汽车、健康、纺织等打造五大“AI+”垂直场景,建设“封闭测试场+城市级沙盒”双场景实验室,提供万卡算力中心、万兆光纤网络等要素配套,围绕企业需求重构空间,建设AOD模式创新区。
常熟是江南福地,但却没有“小满即成”。
“分秒等不起、时刻坐不住、处处慢不得”是当下常熟人的状态。
“快”“跑”“突破”等字眼写在这座城市的每一项政策、每一项举措,以及人们的日常实践中。
在这场自我较劲中,如果说人工智能产业是常熟亮出的筋骨,那么人才支撑则是常熟强劲的内核。
这座城市的自我较劲,具象在很多企业、很多人身上,也体现在对人们需求的读解上。
从高科技企业的创新人才,到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像任博士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常熟发布人才房票新政后的一周,当地便有近2.4万人次咨询了解,受理正式申请38笔。
除了广泛的覆盖范围、最高超百万的支持力度、多重的叠加优惠等,常熟的人才房票新政还十分“抠细节”,特别是对双创人才、各专项领域人才、应届毕业生不作缴纳社保或个税期限要求,可以满足人才来常工作后尽早购房的需求。
谈及毫不犹豫选择常熟的原因,任博士直言是:诚意。
人才房票政策,让任博士更坚定扎根常熟的决心。在他看来,人才房票政策不仅是经济上的有力支持,更体现了常熟对人才的尊重和关怀,让其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能够心无旁骛地发展事业、创新创业。
人才房票新政的背后,是常熟建设“人才强市”的系统谋划,截至去年底,常熟人才总量达47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超4.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数达12.15万人。人才是这座城市持续向新、向前的不竭源泉。
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
“先懂你,更懂你”。
当一座城敢于向外界旗帜鲜明的传达这些理念,也说明这座城市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将自我较劲进行到底。
“一城山水,自在生活”的松弛,不是常熟的所有。“高品质、高颜值”是常熟的底气,“有实力、有潜力”是常熟的信心。
围绕青年友好社区打造及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常熟此前发布《关于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内容涵盖了就业服务、产教融合、青年创业、购房租房、人才评价、政策兑现等一揽子具体举措。
一周前,常熟首批青年人才代表领取到政府发放的人才生活补贴。对于青年人才的选择和向往,常熟给出的回应是——“你们只管安心成长,我们负责‘阳光雨露’”。
来常发展的电商产业人才说:常熟,懂我!所以,我选择留下!
较劲,是让每个执着的灵魂都能在此安放。常熟以“真金白银”与“真情实意”编织了一张网——一张既能托举科技信心,又能安放人间烟火的网。
对于稳居百强县第一方阵的常熟而言,在他前面的跑者,已经不多。况且,常熟还有着令人自豪的历史文化积淀。摆在常熟人眼前的是超越曾经的自己。
从“历史名城”到“AI新城”,一面是青石板路上的人间烟火,一面是算力中心跳动的未来之光,常熟以“双面绣”的智慧,将万物智联融合进千年文脉。2024年,常熟GDP站上3000亿元台阶。人才的温度和人工智能产业的硬度,正在共同塑造城市新的强度。
文/田栋
专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