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1月上旬的一天,在上海的一间民居内,一对兄弟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哥哥对弟弟所犯下的错误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和训斥,而弟弟却一点也没有为自己的错误做辩白,年强气盛的他更多的是在指责哥哥对待自己的态度。

兄弟俩就这样越吵越凶,面对哥哥过度的苛责弟弟难以忍受,一怒之下,他选择了负气而走。

当时盛怒之下的他,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出走却成为了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这对争吵的兄弟就是周恩来与周恩寿,因为意气用事的离开,这件事最终影响了周恩寿的一生。



周恩寿并不是对革命没有信仰的人,相反的,他曾经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革命青年。

早在1924年春,年仅20岁的周恩寿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而且在同年冬天就转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接受党组织的派遣,积极进行党的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同年10月周恩寿负责将邓颖超的母亲送去广州。在这里,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毕业之后他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并且在攻打武昌时血洒战场,幸亏当时身边有郭沫若和胡公冕及时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周恩来就曾在谈起他的弟弟时说道:“同宇(周恩寿字同宇)的确为革命流过血,他这点比我强。”

郭沫若在他的《革命春秋》一书中也详细记述了周恩寿受伤的经历:当时敌人的炮弹接二连三地发射过来,有一发炮弹正好落在郭沫若的身后,而在他身后的就是周恩寿。当他转过头去看时,周恩溥已经倒在了草地里,鲜血直流。当时他们的身边并没有担架,郭沫若和胡公冕赶紧到附近的农家找来一把椅子,做成临时的担架,才将周恩寿救了出来。

后来周恩寿又在北伐军中先后担任总政治宣传大队的小队长、总政治部劳资仲裁委员会代表。1927年春,周恩寿担任武汉邮电检查委员会主任。

1927年,蒋介石开始“清党”,周恩寿担任“武汉中央军校各期学生共同讨蒋筹委会”执行委员,并且带头在《讨蒋宣言》上署名,他也因为这一系列行动遭到蒋介石的通缉。



周恩寿就是这样一位为革命流过血、拼过命的热血志士,他即使是在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惨案之后,面对举国的白色恐怖依然无所畏惧。却最终因为兄长对自己的不理解,而负气离开,这真的不得不让人遗憾。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令周恩来对自己的亲弟弟大动肝火呢?

原来当时周恩寿正在跟一位女子谈恋爱,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但是有一天,那女子突然就跟着一个陌生男人跑到四川去了,没有给他任何理由。对于正处于热恋期的周恩寿来说,这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令他没了方寸,竟头脑一热,一路追到了四川。

当时周恩来正在上海组织工人武装起义,党的情况岌岌可危,正是用人的时候,周恩寿的突然离开令周恩来非常生气。

追到四川的周恩寿找到那个女子,本来是想跟她重归于好,没想到却受到更大的打击。

原来她早就移情别恋,根本不想跟周恩寿继续交往。年轻的周恩寿一时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就在四川一连几天借酒消愁。直到白色恐怖波及到四川,四川的军阀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他这才清醒过来,赶紧跑回了武汉。

而在武汉等待他的,正是自己的亲哥哥,刚从上海回来的周恩来。



周恩来因为弟弟的这一荒唐之举大发雷霆,呵斥周恩寿不配做革命军人,还亲笔写下文件,将周恩寿撤职查办,还要关禁闭。

周恩寿本来就刚刚失恋,颇受打击,面对兄长如此严厉的处分,也怒火中烧,跟周恩来理论起来,大声反驳道:“你认为我不配做革命军人,我还就不做了!”说罢,他就转身跑出了北伐总部的大门。

离开之后的周恩寿辗转来到上海,1927年11月上旬,周恩来也来到了上海,找到了一直跟他僵持着的弟弟。面对周恩来的训斥,两兄弟又大吵了一架,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段。

年轻的周恩寿因为感情用事而脱离了党组织,孤身一人的周恩寿最后回到了东北吉林,在那里谋了一份小差事,从此脱离革命,过起了小老百姓的日子。

离开党组织的事情从此成为了周恩寿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几十年以后,周恩来谈起这件事,他愧疚地说道:“我那时年轻,火气大,是我对他帮助不够。”

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表达了周恩来对弟弟的惋惜与遗憾。

总结:

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周恩寿在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大概也是这样一种心境吧。周恩来的一生都在为伟大的革命事业而奋斗,而他的兄弟们也同样为了革命前仆后继,甚至付出生命。

而周恩寿作为最早进入革命行列的兄弟之一,却因为兄弟间感情的一时冲突主动放弃了为革命而奋斗的信念,实在是令人遗憾。

有句话说得好:“兄弟不是为你庆祝胜利的人,而是陪你共度难关的知己。”

在那个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周恩寿这样做确实是有负周恩来的栽培之情。他本应该与周恩来携手共进,兄弟齐心,共创未来,却在最应该向兄长伸出援手的时候离去,不得不令人惋惜。



也许当时的周恩来的言语太过激烈,他没有太多地去照顾弟弟的感受。也没有去了解弟弟遭受情感打击之后的情绪波动,而是采取一味的批评,导致革命失去了一位如此优秀的干部。正如周恩来自己所说:“是我对他的帮助不够。”这份缺憾也只能被记录在历史之中,难以弥补了。

参考资料: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