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大多数人记忆中,大概是两个场面。
第1个,是安倍晋三卸任后,在一次直播连线中,喊出了【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口号,挑衅了我国的统一红线。
第2个场景,是在一群惊慌失措的安保包围之中,安倍晋三。被山下彻也的自制枪支枪杀。
但互联网都是有记忆的,我们将时间线回拨十几年,安倍晋三呈现的面貌则要复杂得多。
2012年9月26日,在自民党党内选举中,安倍晋三击败了现在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当选自民党总裁。
在三个月后,安倍晋三成为日本新一任首相。
而在2012年12月之前的那几年,是中日博弈最激烈的几年。
那几年围绕钓鱼岛,日本弄出了【违法抓捕我国船长船员】,【私有化购岛风波】等挑衅事件。
咱们则用抓捕日本间谍,进行反击。
而在安倍晋三上任日本首相后的五六年内,中日关系在政治上走向缓和,在经贸上更是比以前要热络许多。
因此相对于2010~2012年的那几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时的对华脸谱,显得中性而又理智。
安倍晋三对华脸谱的改变,却是源于特朗普上任总统,团队核心幕僚辞职之后出书,暴露出在特朗普上任之前,安倍晋三就打出了极为恶毒的反华第1枪。
在2016年11月17日,此前还是商人的特朗普,大选获胜仅仅十几天,安倍晋三就成为全世界第1个到美国与他面见会谈的外国首脑。
并且在次年2月,特朗普上任后,安倍晋三也在当月就实现了对美国的正式访问。
尽管安倍晋三对特朗普的献媚亲密的过了头,但此后几年,中日在政治和经贸上,都没有很大的变化。
直到特朗普团队核心幕僚辞职后出书,才暴露出安倍晋三在2016年11月面见特朗普的时候,就极端恶毒的攻击中国外贸,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经济冲击。
同时。安倍晋山极度渲染中国威胁论,渲染中国海军的吨位提升,对亚太军事的冲击。
安倍晋三挑拨美国,借助美日同盟,对华遏制与打压。
在见安倍晋三之前,特朗普对中美关系,对世界大势还是很模糊的,还是一个过去在中国有不少生意往来的商人。
而在安倍晋三,向特朗普鼓吹,反华遏华的第1枪之后,特朗普对华进行了一两年的极限讹诈。
在讹诈失败后,特朗普于2018年开启了对华贸易战,最核心的手段就是加征关税。
今年特朗普再次上任总统之后,在对华贸易战关税战没有取得任何战果的情况下,他开始改变目标。
特朗普手中最硬的大棒依旧是关税,但是大棒挥向的目标变成了全世界所有经济体。
从对华加征关税,变成了对世界所有国家加征关税。
近期,特朗普影响最大的新政策,是他刚刚签署了,要对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生产的汽车,在美销售加增25%关税,从4月2号开始执行。
特朗普这一次汽车行业的关税壁垒,几乎冲击了世界上所有的造车国家。
之所以用【几乎】这个词,是因为唯有汽车产能和年销量第一的中国受影响最小。
因为当前的美国汽车市场,占比第一的是日本车企,其次是欧洲车企和美国本土品牌。
而即便是美国本土品牌中的福特、通用等百年大厂,他们大产能的工厂,都已经搬到了加拿大和墨西哥。
所以美国汽车产业的空心化,是因为国内产业链成本太高,而导致产业向周边盟友转移。
近几年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虽然在全球有出口热卖的趋势,但偏偏美国市场占比极小。
特朗普号称对境外生产汽车加征关税,是为了拯救美国的本土汽车制造。
但是该政策发布后,美国通用和福特等汽车品牌的股票都下跌超过10%。
这就是资本市场,对特朗普政策能否拯救美国汽车业的用脚投票、用钱投票!
过去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有一些曲线救国的道路。
比如日本和欧洲的汽车品牌,可以在本土进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然后再到美国进行组装,从而避免加征25%的关税。
但本次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堵上了这一缺口。
新关税明文规定,不仅是汽车总成需要在美国生产,核心零部件不在美国生产的汽车也要加征25%的关税。
所以除非是所有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组装全部在美国本土完成,除此之外的所有汽车品牌都逃不开25%关税。
这其中冲击最大的,是主打性价比。对标美国工薪阶层的日本车企。
所以在2016年,安倍晋三鼓动特朗普对华封锁,对华启动贸易战之后。
过了9年,特朗普确实高举了关税大棒,而砸向的,却是日本自己。
安倍晋三已经提前命丧黄泉,而今天的日本,也再次验证了。咱们几千年前的那句古语:自作孽,不可活!